汉语大全>写作指导>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借物抒情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3、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日》表露出不可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4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态的融合美.

借物部分往往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抒情部分常常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5、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如纪伯伦的《浪之歌》,

(二)、描写要具体

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

手法等。

(三)

三、例文引路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声音,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嬉笑打闹人,朴实的生活。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四、作文训练:

题目:_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

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最熟悉的校园有没有一种事物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校园中的某一种物或某一处景为题完成一篇文章。提示:把文题填充完整,如落叶、小草、台阶、跑道„„

要求:

1、多留心身边事物。善于发现并捕捉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亮点”,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23地融入到事物中,抒发情感。

4理。

篇二:《九年级借物抒情作文训练》

九年级借物抒情作文训练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写“绿”.,而且都把绿当做美好的事物加以表现,都对绿寄托了美好的感情,四篇课文都透露出作者对“绿”的喜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尝试学习借助“物”表达思想感情,阐释人生哲理的写作方式。物,包括植物、动物、静物等。如何写好借“物”抒情类作文呢?

借物抒情类文章以其情感表现真挚,表现手法多样而成为同学们喜欢选择的写作样式。根据写作要求,如何选择最恰当的“物”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1.在寻常“物”中挖掘新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生活、学习所触及的对象往往都是常见的,但是,生活恰恰就是如此,越是平常的东西,越易被人忽略,从而丧失了表达情感的最好依托。有人说“一花一世界”,其实,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事物,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又何尝不能折射人类丰富而多变的情感呢?如《爱莲说》一文,作者借“莲”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在寻常“物”中萃取精神。

借助平常的“物”抒发感情,最重要的是需要用一份厚重的情感承托起一个值得珍视的“物”,在对“物”的细致描写或者描述之后,自然而然地从中萃取需要表达的情感。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茅盾为抒发他对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热爱、崇敬之情,以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突出地描写了它那象征抗日军民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形象和气质,显示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的“性格”。把物与情,物与意糅合在一起,达到了物与情和物与意的统一。

3.在“物”与“情”之间需要一根“红线”。

借物抒怀的文章往往以“物”或与“物”相关的对象为线索,围绕这个“物”所要抒发的感情,则成为一篇文章的主旨,显性的“物”和隐性的“情”的完美结合。写物是为了记事,物在这里是串珠的线,是舞台的道具,是说书的惊堂木,虽不是全文的重心,却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写此类文章时,我们应找好某一事物,然后自然展开联想,由此串起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如《背影》一文,作者以“背影”为线索,通过对父亲四次“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4.写作中要理清写“物”与抒“情”的关系。

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由于抽象、空乏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对“物”的描写具体是指: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描写要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既然描写的目的在于寄意、言志、抒情,那么,在进行具体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参考题目:1.我心中的绿色世界

2.绿——生命的色彩

3.我留连那片(点)绿色——记(街心花园、生物角、校园一角、案头盆景、花草)

这个话题的开放度较大,审题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学生可以写充满生命活力的“绿”(或“绿色”)给人心灵的陶冶,美的遐想,应该说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便于学生的发挥,且也较能检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但也可能出现就“绿”而写“绿”,思路狭窄、泛泛而谈的作文来。因此,把握住话题前材料的内涵是审题的关键。

“我心中的绿世界”,可以写自己对绿世界的畅想,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绿世界;“绿——生命的色彩”,要写出绿和生命的关系以及绿对于生命的意义;

“我留连那片(点)绿”,可以主要写我对绿的喜爱,也可以着重对绿进行描写。可以写散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写记叙文,则要写清楚这片绿与自己的关系,说明为什么喜爱这片绿;写散文,则要对这片绿进行细致的描绘,并抒发自己对这片绿的喜爱。

一、描写植物的好词好句

1.经过我的精心照顾,美人蕉的长势越来越旺盛。过了不久,嘿!美人蕉的叶子渐渐地由绿带白,变成了浓绿,浓得几乎要流下来。美人蕉的顶端更增添了异彩,成串的花蕊像蜡烛,像火炬,越长越大,抿嘴欲笑。要开放了,要开放了……一天早晨,花终于盛开了,那鲜艳的花朵似红莲映水,红得耀眼。微风吹来,片片花瓣

像是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那美呀,简直醉了我的心。

2.水仙花开之时,五六朵小花从花苞里相继跃出,白瓣黄蕊,真像玉盘托着一个金色小碗。

3.桃树上的小骨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姑娘。

4.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

二、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

1.兔子的耳朵又大又长,只要听见一点轻微的声音,就会“唰”地一下竖起来,灵巧地四面转动,寻找发出声音的地方,直到声音没有了,才恢复常态。

2.小花猫早上起来先伸一下懒腰,然后再坐起来,用两只前爪在舌尖上舔一点唾沫,像人一样地洗着脸,再用舌头不停地舔着自己的毛皮,直到有一点光亮为止。

3.小鹦鹉尾巴又细叉长,上半截是绿色的,下半截是黑色的。因为它从头顶到翅膀上的羽毛有一条一条的黑斑,像老虎身上的花纹,所以又叫“虎皮鹦鹉”。

4.那条小黑狗,一身乌黑发亮的皮毛,就像黑缎子一般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儿,像4朵梅花;那条撅着的小尾巴,总是悠闲地、不停地摇摆着。

绿色的跃动{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绿,它是大自然的本色;绿,它是我们心灵的颜色。

不必说“草色入帘青”的优雅,不必说“绿树村边合”的美妙,不必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不必说“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宏阔,单说江南春之绿就足以让我们陶醉。

每当我们徜徉在嫩绿的初柳下,每当我们流连于苍翠的树影下,每当我们……我们是否能感受到绿给心灵的震动?

朝阳斜斜地照射着,留下长长的亭亭的倩影。那古老的墙壁上似乎有什么在跃动。它到底是什么?是并不鲜艳的绿苔。人们可能会疑惑:这有什么美的?不错,绿苔的绿淡淡的,若隐若现,却给古老的江南古墙平添了一丝生命的气息!看,它正在跃动,慢慢地融入了城市的血液。它带来的绿是如此独特,使古城的沧桑显得如此年轻……

提起江南,不能不提典雅的小桥,而谈到小桥,则无法不提桥下缓缓流动的绿!这绿色的河流像一条绸带环绕着苍苍古城,使古城显得如此妩媚多姿。

如果不是水的流动,谁不会把它当成绿色的宝石长带。

如果说我们生活在江南,不如说江南活在我们心中;如果说绿色充满了我们的眼睛,不如说绿色在我们心中。

绿,它是大自然的本色;绿,它是我们心灵的颜色。

绿代表着青春,绿代表着生命,绿色的跃动,正是我们青春的跃动。

绿代表年轻,绿代表活力。倘若读着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谁能分清是绿使百草因显得如此年轻还是顽皮的孩子使百草园的草更绿?那正是绿色的天堂,那正是

“我”儿时的乐园。

在这个越来越现代化的都市里,大自然的绿是如此的宝贵,但是我们并不缺乏绿色,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绿色的领地,人性愈纯愈真,绿色也愈翠愈明。

我们年轻的心灵不是绿色的吗?我们古老而又年轻的古城不是绿色的吗?

绿,它是大自然的本色;绿,它是我们心灵的颜色。

篇三:《一篇借物抒情的作文》

一篇借物抒情的作文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一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异——月光如练,凉风如水,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如精灵般超凡脱俗,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埃

但,如此短暂。

为这美付出的代价,便是生命的短暂,没有流泪,没有犹豫地,凋谢,只留给人无限的慨叹与留念。

生命,理应如此;美,理应如此。

再娇艳的花,也会一天天老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但却永留芳华于人世,不曾让任何的残枝败叶玷污了自己的清白。

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所展现的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极短却定格在人们心中——深夜的一杯热茶,抚过泪颊的一双轻柔,面对困难的一次无畏,独上高楼的一次超脱,绝境中的一句安慰,还有那情深的一泪感动„„定格在人心的一瞬。

不要说它们太短暂,不要说它们不能长久,它们只是服从了自己内在的力量,在最恰当的时候,从内心挣出,展现给尘世一抹清观,一点孤傲,一怀感伤。一次情怀的感动,可以让它们的生命因此延长几千年——世间上最好的保留之地便是人心的记忆,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的美,何尝不逾越千年呢?

肉体逝去,而精神永存。不要再驻足于花园,因为没有不败的花;不要沉溺于现实的享乐,因为没有用不完的财富,不要梦想长生不死,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那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的皮囊。倒不如做一朵昙花,在最美丽的时候,飘然而逝,只留一缕芳魂无断绝。做一朵昙花吧,留下你芬芳的气息,留下你孤傲的美丽——短暂的生命,美的极致。

唐代诗人王昌龄说:“搜求于物,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意思是说,心得来源于生活中物象的启发,心神进入物境,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深刻的文章。

篇四:《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者:付祥平

来源:《学园》2014年第34期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借物抒情作文缺乏自己的理解,能将借物抒情写作手法真正地应用于作文之中的人数少之又少,笔者基于自己多年对初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对借物抒情修辞方式的领悟,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学习。{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一;调整学生对借物抒情类作文的喜爱

小学期间一些语文教师机械的作文教学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厌烦,甚至惧怕,这些情况不利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调整学生对作文的消极情绪。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借物抒情类作文的美感,我在教学中,会首先朗读一段优美的范文。如使用《青青草》一文让学生感悟借物抒情的意境。“美丽的草原上,铺设了人世间美丽多彩的绿绒毯……荒漠上孤独的小草以及都市城墙上纤弱的小草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此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小草的世界,感受着小草的自强不息、倔强和坚持,领悟着小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强地笑看世界,即使只是一棵小草。

另外,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借物抒情作文教学中。在进行初中作文借物抒情手法教学中,让学生对“物象”有自主选择权。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话说自己心中最喜爱、最熟知的“物象”,学生们会争先发言讲述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并且用语丰富地描绘形态、神色,进而使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成功地使学生的写作心理由被动转向主动,这样作文课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愿意把作文写好,把学生的写作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作文的写法

由于初中学生对借物抒情文章的写作手法还不熟悉,所以教师运用模仿的方法开展教学很有必要。

1.以课本为载体,建立抒情式作文的写作思路{以借物抒情为题的作文}.

语文教师在开展抒情作文课之前,要有意识地对课文中的抒情式散文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抒情式文章写作的脉络特点。如在初三上学期的教学中,第一单元《白杨礼赞》对白杨的描写和《井冈翠竹》对翠竹描写等特点。在描写白杨时,文章以白杨的不平凡精神为主线。作家

篇五:《借物抒情的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一)

清晨,晨曦把笼罩在天地间的灰褐色帷幕拉开。一阵清凉的晨风,带来无比的快意。我抬头向家乡的方向望去,朦胧中,那重重叠叠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的视线。但我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哪能挡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