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矿山事故案例>冷水江市中连乡上陡岩煤矿“7.19”顶板事故(一)

冷水江市中连乡上陡岩煤矿“7.19”顶板事故(一)

详细内容

 一、事故概况 

  1、企业名称:冷水江市中连乡上陡岩煤矿。

  2、企业性质:私营企业

  3、事故时间:2007年7月19日14时50分。

  4、事故地点:配风巷工作面回采斜巷。

  5、事故类别:顶板事故。

  6、事故伤亡情况:死亡1人。

  7、直接经济损失:58万元。

  二、事故单位概况

  ㈠煤矿概况

  上陡岩煤矿位于冷水江市中连乡远大村境内,距冷水江市10公里,距新化县城16公里。冷锡公路从矿区外围通过,煤矿有水泥公路与其相连,交通较为方便。

  该矿属个体企业,1984年建成投产,2004年完成技改工程,技改后生产能力为3万t/a,2006年实际产量约3万t。全矿现有职工88人,矿井采用“四六”工作制,即每天四班作业(早班时间为8:00~14:00、中班14:00~20:00、晚班20:00~2:00、零点班2:00~8:00)。

  矿井取得了六证:采矿许可证证号为4300000730243;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为(湘)MK安许证字[2005]0257号;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为X181002027Y2GI;工商营业执照号为4300001100052(1-1)。法人代表、矿长杨笃正,矿长资格证号为湘煤-0500700,矿长安全资格证为湘煤安字第050885。

  该矿由杨笃正任矿长,负责煤矿全盘工作;扶笃汉担任安全副矿长,负责矿井安全管理工作,杨跃荣任生产副矿长,负责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同时配备了4个值班矿长和4个安全员(兼瓦斯检查员)及其它特种作业人员。

  ㈡ 矿井开采情况

  1、矿井开采地质情况:

  上陡岩煤矿开采冷水江矿区中连井田的煤炭资源,开采范围在勘探线4-6线之间,井田平均长向走690m,倾斜平均长度530m,井田面积0.372km2,开采标高+430m至+300m。

  矿井处于冷水江复式向斜北端坪烟背斜的东翼,地层走向约北东25°,倾角10°左右。区内主要褶曲有溴皮溪向斜,溴皮溪向斜轴部位于溴皮溪西侧一带,贯穿全区,大致倾向北东15°,倾角10°~25°,该褶曲位于矿井深部,对开采无影响。

  矿区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下石炭统石磴子组、测水组、梓门桥组、中上石炭统壶天群及第四纪。其中测水组下段(C1C1)为含煤地层。矿井含煤4层,由上而下为测水组上段煤层、2、3、5煤,仅3煤层可采。

  3煤层以条带状块煤夹粉状,以粒状煤为主,结构复杂,含2-3层夹矸,夹矸一般厚1.1~0.3m,岩性多为鳞片状,团块状泥岩、炭质泥岩、煤层赋存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厚度2.14m。属中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无烟煤。

  3煤层伪顶为黑灰色泥岩,一般厚0.2m,岩层松散,随采随落。直接顶为黑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老顶为石英岩,属二级顶板。底板为黑色砂质泥岩及团块状泥岩及细砂岩,一般不易底鼓。

  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04m3/min,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5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8.33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9.17m3/t。

  2005年经湖南省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鉴定煤尘无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为不易自燃。

  2、矿井开采情况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主井井口标高+430.114m,落底标高为+337.1m,坡度20°,井筒斜长272m,巷道净断面3.7m2。主斜井、井底车场、+338m运输大巷均布置在3煤层顶板中,以+338m反石门穿入3煤层,布置煤层运输平巷。

  矿井采煤方法主要采用巷道式采煤法,回采工艺为爆破和手镐落煤,人工装运煤,木支架支护,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有2个采煤工作面、1个掘进工作面、1个维修作业点。“7.19”顶板事故发生在配风巷工作面回采斜巷。

  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方式,风井井口标高+423m,风井房安装主扇二台,型号为YBF-№9型轴流式风机。实测矿井总进风量505m3/min,回风量530m3/min。

  新鲜风流由主斜井→井底车场→运输石门→+339.8m运输平巷→局扇送风经溜煤上山至回采头。泛风由工作面→溜煤上山→底板斜巷→+338m回风巷→风井→地面。

  矿井安装一套KJ90型安全监测系统。

  矿井提升运输系统:

  上陡岩煤矿主斜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采用JT1000×800型矿用绞车;提升容器为0.75吨矿车,平巷运输采用人力推车。煤由回采工作面人工拖运至溜煤上山→人工装车→+339.8m运输巷,人力推车→顶板运输石门→井底车场→主斜井→地面。

  ㈢事故地点概况

  配风巷工作面回采斜巷位于一石门溜煤上山+350标高,该区域煤层平均倾角30°,煤厚2m~8m, +356.5m以上为采空区。2007年6月18日在+339.8m运输平巷布置一石门,见煤后沿煤层顶板布置运输平巷长45m,转向底板方向作9m煤门见底板,沿底板作溜煤上山,倾角20°,掘进43m煤层变薄停止掘进。在溜煤上山端头向左帮布置回采斜巷8m,见采空区停掘回煤,至7月16日该巷回采完毕。

  在溜煤上山端头退后5m向右作回采斜巷(事故地点),跟底掘进,平均坡度20°,19号早班,工作人员进入该垱头时看到巷道上方有老窑树三根,该班掘进1.2m,架棚4架,巷道断面1.6*1.8,支柱材径为10cm,垱头见底坎,高约1.2m,且顶部见老窑树2根,停止掘进,至下午1点出班。该巷从开门位置至垱头长11.5m。详见事故地点平面示意图及剖面图。

  早班人员出井后,早班值班员扶胜利将垱头情况向值班矿长杨跃荣汇报,提出垱头不能再进,退回在巷道左帮开门,由杨跃荣、扶胜利交待中班值班矿长扶永清、值班员杨笃凡,垱头停止掘进,从垱头退回2~3m在左帮抬开门栌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