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矿山事故案例>娄底市涟源市枫坪镇枫坪煤业公司“6•17”顶板事故(一)

娄底市涟源市枫坪镇枫坪煤业公司“6•17”顶板事故(一)

详细内容

 一、概述

  1.事故发生时间:2007年6月17日12时50分。

  2.事故单位名称:涟源市枫坪镇枫坪煤业公司。

  3.事故发生地点:-310回风联络上山岩巷掘进工作面。

  4.事故类别:顶板事故。

  5.事故伤亡情况:死亡1人

  6.直接经济损失:39.6万元(详见附件3)。

  二、事故单位概况

  枫坪煤业公司位于涟源市枫坪镇柏树村境内,属斗笠山矿区李家垅井田,由原永红煤矿、土罗星煤矿两矿整合而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原二矿的相关证照均已注销,2005年10月办理了新的采矿许可证,矿井整合开采设计方案已经娄底市煤炭局批准,安全专篇已经娄底监察分局审查同意,目前正在进行基建。矿井走向长约1200m,倾向长1050m,井田面积1.0393Km2,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

  井田内煤系为二迭系龙潭组上段,本区测水组共含煤3层,从上至下依次为1、2、3煤层,其中2、3煤层为矿井可采煤层,1煤层均呈不稳定的薄煤线或扁豆状产出。2煤层厚0.46~2.28m,平均厚1.6m;3煤层平均厚1.0m。煤层倾角40°左右,2煤层伪顶为炭质页岩,随采随落。直接顶为厚0.7~5m砂质页岩夹菱铁矿结核或条带,岩性可塑岩石等级为Ⅵ级,属较软的岩石。3煤层直接顶为炭质、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厚0至1.4m,为Ⅱ级顶板,老顶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为4~26m, 2煤直接底板。3煤层底板为炭质页岩或砂质泥岩、中厚层细砂岩。该井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4.98 m 3/t。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地表水系不发育,本区基岩上覆第四系堆积物一般不含水或弱含水,对矿井水文地质无大的影响;龙潭煤系黑色页岩、砂质泥岩厚度较大为良好隔水层;煤系上覆大冶灰岩、长兴灰岩含水微弱,属相对隔水层;煤系下伏茅口灰岩、栖霞灰岩及壶天灰岩虽含水量水较为丰富,但龙潭组的不含煤段隔水层很厚,对矿坑充水影响不大。由于矿区深部已已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区构造简单,存在多层隔水层,深部开发受岩溶水和断层水影响较少岩石裂隙含水弱,地表水系不发育,根据《涟源市枫坪煤业有限公司枫坪井永红、土罗星深部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矿井开采到-600m水平时,预测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0m3/h,最大涌水量150 m3/h。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灰岩裂隙水和老窑水。

  该矿采用立井开拓,在原永红主井井口以东约120m处布置一全能主提升井,设计井口标高+215.5m,落底后运输水平标高-400 m,担负矿井的提升、管线布置及进风、排水等,现已成巷250m左右。利用原永红风井、土罗星风井作为整合后的分区风井,目前原永红-310m水平与原土罗星-250m水平正在施工回风联络上山。矿井划分一个水平,即-400m水平。该矿井原采用走向短壁式和巷道式采煤法,爆破落煤,人力推车运输;整合后设计采用长壁式采煤方法,爆破落煤,机巷电溜子运煤。

  矿井初期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 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矿井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分区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法。现风井安装有二台风机,工作风机为YBK56-№11型风机,电机功率30KW;一台工作,一台备用。掘进采用JBT-5.5型局扇送风。

  原永红煤矿和原土罗星煤矿均采用单回路配柴油机发电机供电,主供电电源由枫坪镇35kv变电站经10kv架空线“T”接至矿,供电线截面积LGJ―3×50mm2;永红煤矿配备了一台200kw柴油机发电机,二矿均采用380V低压下井。

  原永红煤矿地面安装有二台变压器,其中S7―250/10/0.4型变压器专为井下生产供电,中性点未接地;S7―160/10/0.4型变压器专为地面生产生活供电,中性点接地。下井电缆为两趟U-1000,3×70+1×25矿用橡套阻燃电缆。

  原土罗星煤矿地面安装有二台变压器,其中S9―250/10/0.4型变压器专为井下生产供电,中性点未接地;S7―100/10/0.4型变压器专为地面生产生活供电,中性点接地。

  水平运输大巷均采用人力推车;原永红、土罗星矿井均采用三级提升,主井使用JT1.2×1.0型绞车提升,电机功率55Kw,配用6×19-18.5-155型钢丝绳,单钩串车提升。暗井均采用JT0.8×0.6型绞车提升,电机功率22KW。轨距600mm,矿井采用U-0.75型侧卸式矿车。

  二、事故现场及相邻区域基本情况

  本次事故发生在-310m水平回风联络上山岩巷掘进工作面。

  -310m水平回风联络上山为原永红井-310m水平与原土罗星-250m水平整合配套工程,上接土罗星煤矿-250水平运输大巷,下联永红煤矿-310水平运输大巷,主要用于通风、行人和运输之用,上山坡度32°,设计工程量112m。布置在3煤层底板,巷道围岩为砂岩,设计采用砌碹支护,支护规格为净高2m,净宽2m,当头空顶距离不超过1米,于2006年12月编制掘进作业规程,并开始施工,至事故当班,已掘进巷道78米,其中红砖砌碹成巷56m,裸体巷道2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