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总结[未完成] [原] -ZZ(一)
详细内容
年度总结[未完成] [原] -ZZ
写在前面,一个同济的朋友,我认识他他不知道我。转过来学习一下。?
blog荒芜了好久了。不知道自己的整个12月在忙什么,一直都没有时间哪怕是写一定点的东西。现在放假了,回到了温暖的家,终于可以写点东西了。
首先第一要写的,2005年过去了。也要总结一下了。去年的总结不打算再按照去年的样子记流水账了。挑几个值得一表的主题,写一写吧:
2005年的上半年到6月份为止是我的研究生第一学年,这段时间我基本上都在学校里上课修学分。
总体来说,这段时光我的生活过得基本还像个学生。经历过晚上熬夜上网第二天睡到11点起床吃午饭;经历过晚上伙同几个人到门口的小店吃东西;经历过食堂排队;经历过上课睡觉(上课睡觉曾经一度是我认为研究生阶段我在教室里面学会的唯一一项以前不会的技能);经历过期末紧张复习考试;也经历过了迟到旷课。
这半年中唯一还有印象的也就这么几件事:上学期上英语课的时候跟几个同学一起在圣诞Party上表演Jingle Bell,我表演了一颗圣诞树……,下学期英语的中级口语课上表演“皇帝的新衣”,我扮演裸体皇帝,以“表情造作,略显浮夸”的演技折服了全班同学……。其它的,几乎就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跟我同宿舍的几个哥们也都跟我非常要好。另外几个人各有特色。袁禄来,这个跟我同为计算机软件点的研究生,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学者的类型,自己很勤奋好学。而他的导师也是兢兢业业搞学术的人。有时也会听到他对研究生的抱怨。大概本科不是同济,怀着向往之心来到了这里,结果失望大于希望。高晶晶比我们高一届,是同济土木的研究生,比较严肃不太喜欢说话,但是对事对人非常认真。陆春,跟我一样是本科同济读出来的。以经常不上课考试都能过而著称,对一些事情很是有自己的主见跟看法。至今还经常记得跟他们一起吹牛的日子。还记得研一结束的时候跟他们一起吃散伙饭,然后一起到复旦大学,躺在刚刚盖好的标志性建筑“双子星”前的草坪中抒怀畅谈,在沪东的草坪前大口啃西瓜的洒脱岁月。
至于上课,只记得英语课我逃了几乎三分之二,结果后来分数还够了保博线(当然打死我我也不会保的,祸国殃民害自己)。自然辩证法跟科学社会主义公共课背完了考完了就忘。至于专业课,似乎跟学生比,老师们更想逃课。逃课、放课、找别人帮忙上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好多课只上了3,4次就草草结束了。教软件工程的老师居然听说过SQA这个名词(别急,当然不会令大家失望,他把 Structs念成了“死抓磕它”,还认为这个是一个CASE工具。大学里面看不思进取的计算机系的老师闹笑话也是人生一大乐趣,还有个老师扬言带几个研究生就可以开发一套Windows,还有的老师说java AWT里面有显卡驱动……),但是不知道学校为什么不把SQA(这里的S应该是Student了)体系引进高等教育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导致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质量没有保证。居然高校里面还流行一句话,叫“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不知道这种硕士、博士出来之后除了当社会的蛀虫之外,还有什么用武之地?
现在还经常被别人问及要不要读研,要不要直接工作等等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看个人的主见。没有主见盲目跟风去读研是比较恐怖的事情。判断要不要读,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研,或者读研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估计即使读了,也有九成的可能要失望。我总结的,读研十大动机:
1.想为了伟大的科学研究事业殚精竭虑,奉献一生。(很好,应该读。而且应该找最好的研究生学校,最好的导师读。)
2.想拿个学历,以后多捞点钱。(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在读研究生的心态。其中的情况又非常复杂。好学校,好学历的确有可能会导致高收入。但是只是有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机会成本问题。网上有很多关于读研机会成本的讨论。核心问题还是要自己权衡利弊。反正我见过某人读研前年薪10万,读完之后变5万了)
3.我想换专业。(“我不要coding了,我去考经管的研究生。”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软件学生的抱怨。基本上换专业的愿望可以实现,但是换了之后是否就一定好呢?)
4.我本科是“xx化工学校”,我要考个名牌学校的研究生镀镀金。(如果是这种心态,我觉得读研基本上也可以满足需求。如果本科学校实在太差,读研或许也是一种出路。)
5.我觉得自己还小,想在学校里再成熟几年。(别做梦了,在学校里面永远也不会成熟起来。只能是浪费3年,你幼稚依然,而且最终还是会被推向社会。)
6.现在工作难找,我要等几年看看。(一样别做梦了,谁知道3年后会怎么样?万一更难找了呢?接着读博士?然后接着读博士后?然后是壮士?烈士?圣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