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语文试题>江苏省邗江2014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邗江2014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详细内容

江苏省邗江2014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玉骢(cōng) 乳媪(wēn) 扁舟(piān) 长歌当哭(dàng)
B.笑靥(yè) 曩者(nǎng) 砧声(zhēn) 桀骜不驯(ào)
C.谂知(shěn) 劓刑(yì) 绮筵(yǐ) 殒身不恤(yǔn)
D.玉醅(pēi) 岘山(yàn) 凤阙(què) ?金伐鼓(chuāng)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①王夫之在《怂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 ”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有些人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 ,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 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气氛 两全其美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气氛 一举两得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氛围 两全其美
D.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氛围 一举两得
3.下列语 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C.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4.将下面三个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道里辽远,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望得数承母音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幌。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子必能致远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B.唯令公审筹之 审:审查
C.内外甚咎于说 咎:指责,责备
D.九龄坐引非其人 坐:因为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九龄“文行”好的一组是(3分)( )
①幼聪敏,善属文 ②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 ③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
④风度得如九龄否 ⑤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 ⑥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张九龄不赞同。
B.张九龄认为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嫉妒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参政知事。D.张九龄有才华有见识,颇受唐玄宗及张说等人的赏识,但一生也是坎坷不断,多次遭受罢免或降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分)
(2)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3分)
(3)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3分)三、诗歌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5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它们的特点。(3分)
(2)尾联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9分)
12.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
(5)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屈原《渔父》)
(6)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 ,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滕王阁》)
(8)宁为百夫长, 。 (杨炯《从军行》)
(9)少妇城南欲断肠, 。 (高适《燕歌行》)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 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窜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 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 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民。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就都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季?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 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民画 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民坟上供一供。季?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搦听涛”。一问,是日本人。搦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搦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搦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搦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3.文章开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此点?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章题目是“鉴赏家”,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叶三“卖果子”的事情,如何理解?(4分)
15.“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刻画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6.有人说汪曾祺的小说“清淡委婉”中“韵味十足”,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六、论述类文本(15分)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7.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8.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19.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ㄍ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ㄍ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ㄍ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青春舞曲》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ㄍ结果每次都以“以后”结束ㄍ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李明博(韩国前总统)《母亲》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3.A(B结构混乱,前后主语不一致。C“具备了”与“优势”之间的内容分别指的是环保袋的特点与效用,不能皆用“优势”来概括。D语序不当。)
4.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5.示例:①在读者的心目中,祥林嫂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旧中国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我真傻,真的”也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而是她备受伤害之后心灵麻木的体现。②在读者的心目中,杜甫既是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一个忠君爱国之士的代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不是一般的诗句,而是他大济苍生志向的体现。
6.B(审:仔细)
7.B(②非九龄行为,⑥体现了九龄的先见之明)8.C
9.(1)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及故交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判断句1分,“劳旧”1分,“衣裳”1分,语意顺畅1分)
(2)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勿以”1分,“故事”1分,语意顺畅1分)
(3)严挺之等人有才能,张九龄和他们交往始终不改变,被当时的人称颂。(“渝”1分,“为……所”1分,语意顺畅1分)
10.(1)松间朗照图,石上清流图,浣女晚归图 ,渔舟轻下图。纯洁、清幽、淳朴、闲适。(意对即可,图2分,特点1分)
(2)原诗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不可以久留,作者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秋景亦好,山中可以久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11.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12.(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珊珊可爱 (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4)唯有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受物之汶汶者乎 (6)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7)闲云潭影日悠悠 (8)胜作一书生 (9)征人蓟北空回首
13.①他真懂画,看到季?民作画的精彩之处(也是季自认为的得意之处),能发自肺腑地赞美。②能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出艺术中的美,并能看出画作里的意蕴,如紫藤里有风,画中的老鼠为小老鼠。③能看出并指出画作中的不合常识之处。

17.①全球化的文化威胁; ②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③炎黄子孙在疏离自己的文化。(一、二点各1分,第三点2分)
18.唐诗目前正遭遇危机,根源则在内部;唐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唐诗传达着诗人们高贵而永恒的精神;唐诗有着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是民族的瑰宝。(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19.正是因为李先生的书,让我认识到了现在读唐诗的意义,并重新认识 了唐诗的价值,它是本文写作的触发,并使得作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作者的认识提供论据,令人信服。
20.作文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都是力图把考生引导到生活中去,使他们对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关注、思考和感悟,行文可以围绕着珍惜青春,时间一去不复返,抓住机会,不要等待……来写,可以记叙,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
建议切入分为49分。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及故交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 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刺史。张九龄因为母亲年老在家,而河北距家道路遥远,上奏疏坚决请求换取江南一州任职,希望能多得一点母亲的音信,被皇帝优待同意,改任为洪州都督。不久又转任为桂州都督,仍然担任岭南道按察使。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 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