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五年级语文评课>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文本解读与设计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文本解读与设计

详细内容

《钓鱼的启示》文本解读与设计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生活感悟的传统课文。文本叙事生动,语言优美,寓理深刻。徜徉在文字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对父子面对好不容易钓得的鲜美大鲈鱼,"放"与"不放"的抉择。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由于这是一个"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的无人知晓的情境,由于这是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所以道德的实践变得异常艰难。在文本所营造的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们目睹了一个父亲基于真爱的不容置辩的态度,也看到了那个孩子无法自制的沮丧,甚至委屈的泪光。从语文学科的视野审视,这是一篇引导学生品读悟理,感悟写法的好"凭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读懂文本,延伸生活,获得启示。特别是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和文本的叙述方式,应是这篇文本阅读教学着力凸显的语文实践活动,所谓"钓""放"之间,言意尽显。
一、创生教材,打开阅读期待的"窗"
教学导入:同学们,有一本书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从中获得许多人生的道理和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在回顾了他儿时的经历后,曾经写下这样的生活启示: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一位著名建筑工程师
学生读。
教师:从这段生活感悟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生疑激趣:是一次怎样的钓鱼经历,有了这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探寻,走进《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将本文故事的"启示"设计了"名言"的形式导入,这是对文本的"陌生化"处理,既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探寻的期待和情趣,在学生面前静静开启了一扇主动阅读的"窗"。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情绪领域,教学就会变得高效。
二、品读批注,走进曾经沮丧的"心"
1. 梳理内容,聚焦"钓"与"放"的情态
检查初读: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结合师生交流,板书:钓——放
教师:请大家结合阅读印象,如果在钓与放的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哪个词?可以总结,也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结合讨论:学生板书:(小心翼翼地)钓——(依依不舍地)放
让我们回放一下课文描写钓鱼与放鱼的两个句子,通过去掉括号里的词语,与原文比较着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通过对"钓"的感悟,体会钓到大鲈鱼的不易和惊喜。
出示"放":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学生比较读,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此举旨在让学生体会用词生动准确的表达效果,感受到"我"钓到大鲈鱼的不易及内心的欢喜和放鱼的不舍与沮丧。这既是单元组体会词语表达效果的训练要求的体现,也让学生在理解故事和体会表达的过程中为感悟故事的"启示"这一教学难点,做好了铺垫。
2. 批注品读,感悟"钓"与"放"的心路
教师:从这充满艰辛的"钓"到恋恋不舍的"放",这是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呀?请再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得意——( )——( )——(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梳理出"我"在钓鱼、放鱼的过程中经历的由钓到大鱼的得意,到父亲让他放鱼而不解的急切、乞求,再到父亲不容置辩态度下的无可奈何地放鱼,这样的心路历程浸润在字里行间,让学生通过品读,走进人物的心灵。
教师:怎样才能读出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我们必须细读课文的这些细节,走进"我"的内心。有这样一种读书方法,推荐给大家: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再静静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在文中每一处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用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的深处,想一想:此刻,他在想些什么?用笔在旁边写一写,做个批注来提醒自己。好吗?
学生开始精读、品味,批注。
【设计意图】这时的课堂是静寂的,有的是静心地品味,是进入情境地会心的笑意,是沙沙地奋笔疾书。我们应该享受此时的平静。因为在"平静"的层面下,一颗颗心在真实地贴近语言文字,在透过语言感受并触摸文中人物的心灵。这思潮涌动,远非脱离语言文字的说说演演的表层热闹所比拟的。因为只有还原语文学习本质的深入品味的过程,才会有学生而独特的文本感悟。
交流:刚才,老师看到了课堂中最美的风景,这最美的风景就是同学们静静读书的样子,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开始不太留意的内容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好吗?
引导学生读出"我"的内心由钓到大鲈鱼的得意,乃至恋恋不舍放鱼的心理变化的情态,同时感悟父亲此刻的心理。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父亲平静地说"等表象背后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让文本情景和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具象、还原。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情态和变化,力求将学生的感悟逐步深入地过程,融入到有感情读书的指导和评价过程中。
三、辩写结合,发现道德实践的"难"
1.读辩结合。
在学生谈到父亲的"不容置辩"的态度时,教师抓住这样的话题,组织展开基于文本和阅读感悟的情景辩论,感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切实读书感悟。
教师:什么叫"不容置辩"?如果可以分辩,儿子和父亲之间会展开一次怎样的辩论?请结合语境和自己内心的想法,展开辩论。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想法和阅读理解,展开辩论。教师在辩论中,引导学生感受"放"与"不放",是很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但是"放"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具体实践起来,面对钓鱼时的不易,面对大鲈鱼的诱惑,面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仅有两个小时而又无人知晓的情况,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2.读写结合。
教师:本文选编于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在原文中作者这样说道: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看见你行为的时候,你能坚持正确吗?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上,你会不会闯红灯或是逆行?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读着这样的故事,你一定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体验,请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写自己的生活感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创设情景的"辩",还是关注生活体验的"写",都是基于文本理解和阅读感受的语文表达训练,这是体现语文学科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得以有效提升。
四、回扣全文,获得启示之外的"启示"
教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启示就是——
再次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一位著名建筑工程师
学生读。
教师:是呀,这样的启示也不难理解,作者直接写下这样一段名言,告诉我们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详细地写自己小时候钓鱼的故事后,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领悟:生动鲜活的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更能打动人,获得的印象会更深刻。
教师:看,读《钓鱼的启示》,我们不仅获得了人生的启示,还获得了写作表达方法的启示呢!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交往或习作中,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跳出对文本内容和意义(写了什么)的探寻,而是从文本"怎样写"的角度,来审视这篇文本,让学生体悟到越是具象的东西,越能打动人。同时,对于"怎样写"的角度的探寻,是语文教学浓浓语文情味的体现,是语文学科必须关注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味进行语文情意追寻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