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通过网版的通孔部分转移到承印物上(一)
详细内容
油墨通过网版的通孔部分转移到承印物上的过程,如图3- 58所示:A为填充丝网的每一个通孔;B为在刮板的直下方,通孔中的油墨承受大的压力;C为瞬间的离版操作 D为油墨分离覆盖;E为覆盖的油墨由其粘弹性由墨丝状复原。影响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是:油墨的粘弹性、油墨和丝网界面的张力、承印物对油墨的吸附性。
油墨在填充通孔时,刮板前端与版面接触的角成锐角是一个重要因素。方头的刮板胶条的直角因磨损变成圆形时,则版上油墨层的刮除就不能充分进行,在丝网的通孔上面留下厚厚的油墨层,会使油墨的转移性变差。
承受压缩的通孔中油墨,在离版操作中,呈墨丝状并有一个向上的抗拉力,与粘着在承印物上的油墨之间一边相互抗
拉,一边变形流动,先拉丝后分裂。分裂后油墨在承印物上一边留下网的痕迹一边流动,逐渐变为平滑状态。这时可通过油墨干燥速度的调节,留下或消除网的痕迹。
丝网以通孔的油墨转移为对象来探讨油墨的转移过程。油墨的转移过程如图3一59所示。
图3一59①表示刮印时填满网孔的油墨墨柱,既与丝网粘附,又与承印面粘附,只有丝网孔上方的油墨面为自由表面。 图3一59②表示油墨的拉伸扩展状态。当网版与承印物分离时,网孔内的油墨受力而变形,对没有粘弹性的油墨来说由于改变其体积比改变其形状所需的能量大,因此受力的油墨只能改变其外形,而墨柱与丝网及承印物的粘附面是不太可能发生粘附分离的,于是变形只发生在非粘附面(即自由表面)上,它们在拉伸应力和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