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记的文言文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文言文游记随笔散文赏析
1、浣花溪记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如鉴鉴:明鉴
B.稍断则复见溪断:断流
C.各不相袭袭:重复、相同
D.可以应世应:应对、应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B.过此则武侯祠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西折纤秀长曲D.出城欲雨
骊山北构而西折云青青兮欲雨
3.下列句子都能反映浣花溪特点的是()
①西折纤秀长曲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
③冠盖稠浊,磬折喧溢。④出城欲雨,顷之霁。
⑤溪周之,非桥不通。⑥浣花清远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⑥D.③④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为“浣花溪记”,以“浣花溪”为中心,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说明来丰富浣花溪。
B.文章第一段用工笔细描来表现“浣花溪”“纤秀长曲”的特点,主要是善用比喻,展开丰富联想来突出其“曲”。
C.文章在描写介绍浣花溪时写到了与之有关的诸葛亮、杜甫等两位历史人物,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他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D.本文于游记的同时对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详表示了赞赏。(附参考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
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一直廷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以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又重新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和蓠墙,很是齐整。桥的尽头,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到杜甫应该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柯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地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天意是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安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磐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2、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
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家灵壁家:安家
B、岸谷隐然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跬步:行走出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山之怪石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①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
D、①其深可以隐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3、下列四项中不能说明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理由的一项是
A、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B、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C、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D、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北岸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关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附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3、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千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单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计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绵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翁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4、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冬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揖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
篇二:《游记类文言文教师版》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
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窪,泉冽.
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②,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③,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
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④,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
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选自上海辞书社《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①髹(xiū)觞:漆制酒杯。②舟:托盘。③觚(ɡū)翰:指纸笔。觚,古人用以书写的木简;翰,毛笔。④《韩诗内传》:西汉韩婴所著,解释《诗经》的书。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比:并排.
B.又六七步,奇石怒出怒:突起.
C.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敷:遍布.
D.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勖:勉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入独清..
A.②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计深远..
连席者耳语不休祓除不祥..
C..
②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序》文字中可窥宋濂取法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刻画“修禊事”中诸贤就为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色彩。
B.第二段文字记叙入山沿涧探幽寻胜的经历,并借览胜点明桃花涧得名由来,而所写“水蚀道几尽”等,表现出作者移步换形以探幽的情景。
C.作者调动笔墨描绘桃花涧“可玩”“可钓”“可听”的诱人风光,不光是再现山水的秀丽,更是感悟了人投入大自然“情与境适”的美好。
D.宋濂引用《韩诗内传》,旨在认同春秋时郑国人修禊的旧俗,“执兰草以祓除不祥”,进而寄寓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以为无愧于孔子的门徒。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古诗文默写(21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3分)
(2)觞有舟,随波沉浮,雁行下。(3分)
(3)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3分)
9.C(敷:铺开。)
10.A(而:均作连词,表修饰,可不译。B项,之:上句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下句为人称代词,他。C项,与:上句表介词,表对象,跟;下句为连词,表并列,和。D项,以:上句为连词,表目的,用来、为了;下句表介词,表条件,凭借。)
11.D(文中有“无以是为也”语,意思是“无需进行这类(招魂续魄的)活动”,可见宋濂是反对鬼神之事的。)
12.见译文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流水把道路侵蚀得差不多没有了,不能肩膀并排着行走,(大家)先后连贯像鱼群一样相续。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约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做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做钓雪矶。又走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临近一口小水洼,泉水很清冽,适合给鹤饮用,叫做饮鹤川。从小水洼引水,像蛇行的形势,往前流经石坛下,铿铿锵锵发出玉佩碰撞声。有擅于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回到石坛上,各自铺上席垫,在泉流两岸坐下。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倒入漆制酒杯。酒杯有托盘,随着涧水漂浮,(它们)像雁行一样漂下。稍稍靠前,有途中停下的,有彼此相连的,正好依次第取来饮用。这时候微风从东面吹来,酒杯盘旋不前进,有的甚至逆流而上,像来敬酒的样子。酒过三巡,年纪最大的要求摆列纸笔,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没有写成,罚酒三大杯。众人高兴的答应约定,有的人闭目深思,有的人手支着脸颊看天空,有的人跟旁边坐的人私语不停,有的人拿起笔像疾风骤雨,边写边吟;有的人按着纸张在岩石旁,想写又停下;有的人觉得句子有不妥当,对人挠头皱眉;有的人吹口哨发出秋虫的声音,有的人聚集在山坡,夺过酒杯争着先喝,有的人拿着书卷给邻座的人看,有的曲着手臂卧看流云;(这些)都可一一入画。第二天,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活动)写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我按照《韩诗内传》上说:三月初一,桃花水发汛时,郑国旧习俗,在溱、洧两条水边,召唤死者魂魄,佩执兰草用来驱除不吉祥。现在离那时已有两千年,即使时间地点都不同,但桃花流水现在与从前一样。那后裔尚且能召集贤士大夫来进行修禊活动,难道是遗风还没有泯灭吗?即使这样,无需进行这样活动。作为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沐浴沂水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差不多怀怀跟境遇适应,快乐跟大道同在,进而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徒;这样以后才
不愧于作七尺男儿,能不值得勉励吗?
千秋观记
[南宋]章鉴
②①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
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
③④王公纬,乐善捐金粟,为之倡,邵于华舁以林木,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已而施者倾倒。...
不数月,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庖,无不完好,凡为屋几百楹,过者惊其神设。继黄金者曰:.
“喻惟镜而添源,又其再传也。”语未竟,且曰:“山祗洒扫,以迓公久矣,今幸辱而临之,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余曰:“分宁县中,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虽恬淡为上者老氏之数,而道家者流,不以贫为讳。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今黄高士既能新美斯屋,而法嗣又益充,拓之亦可为难矣!古人奖善之法,虽微必录。若是,吾安能默然?”乃取其语次第之,使后之览者,有所稽焉。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佛教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9.对焉旬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宾送日月者.B.征之故牒C.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D.今增辱而临之.
牒:书籍取具:置办辱:承蒙()B.是观其复兴矣.()宾:像对待宾客一样地⑥⑤10.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是A.余问其观之所始.蚓无爪牙之利其皆出于此乎?..C.邵于华舁以林木.D.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疱.
()洎牧以馋诛若入前为寿..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千秋观能迅速重修原因的一组是
①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②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③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④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⑤独后土祠岿然⑥已而施者倾倒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千秋观是座山林中的道观,幽深僻静,适合道士炼丹修行,晋朝时许旌阳取道修水
追逐老蛟,遇见了后来在这里得道的刘真君,他们成为了好友。
B.自刘真君得道后,经历宋、齐、梁、陈及隋、唐、五代,一直到宣和年间,黑石观都没有遭到破坏;而到南宋宝祜年间,黑石观只乘下后面的土祠。C.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不到几个月,千秋观的殿堂门楼就全都建即了,令探访的人惊讶不已,极力夸赞,后来捐助的人认为千秋观又能得以延续了。D.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佛教兴盛,道教衰微,道家虽然能甘于清贫恬淡,但后来人扩
充屋舍、艰难地建造道观的行为值得表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尺橼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圯,独后土祠岿然。(3分)
(2)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3分)
(3)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4分)
9.A(通“傧”,迎接)
10.B(A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
置的标志;B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还是”;C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介词,译为“因为”;D连词,相当于“无论„还是„”,表示多项共有某属性\代词,你。)
11.D(①②句是千秋观的历史和价值,并不能决定迅速重修;③④⑥句讲这些乐善好施者
慷慨解囊,是迅速重修的原因;⑤句与重修的原因距离较远)
12.B(原文说“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无从考证其间千秋观是否遭破坏的情况,并
不能肯定它一直没遭到破坏)
[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凡是山林中幽深僻静、可以迎送日月的地方,(人们)没有不(在这里)游玩歇息的,千秋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时杜添元实际管理这座山。我问千秋观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的,他就回答说:晋朝时这个地方建了黑石观,有一个新吴的刘真君在这里炼丹,许旌阳追逐老蛟,取道修水,望见山中有紫气郁葱,就说:“这里一定有奇异的人在山下居住”,于是找到了刘真君,互相成为朋友,自从刘君得道后,黑石观依然没有被破坏。然而经历江南宋、齐、梁、陈四朝及隋、唐、五代以来,从过去的书籍中求证,没有办法考察千秋观兴建和废弃的事迹。在宣和二年朝廷才赐给千秋观匾额,到端平年间又废弃了。即使是一点点椽木瓦片,都没有保存下来的,黑石观也就一天天地破败了,只有后面的土祠岿然耸立着。有见识的人说,这座观恐怕还是会重新修复的吧。
宋理宗宝祐年间(乙卯年),有一位九宫山黄希斌的高士把修复废弃古迹作为自己的责任,当时有德行高尚的路分人叶卓先生、提干人王绅先生、上舍人王纬先生,乐于行善捐献钱粮,为这件事情大力倡导,邵于华把林木送来,就这样,粗大的木材都置办好了。不久来募捐的人很多。不过几个月,无论殿、堂、楼还是门以及厨房浴室,没有不完全建好的,总共建了几百间屋,来探访的人惊讶不已,认为就像神做的一样。在黄希斌之后捐款的人说:“这就好比池塘又增加了活水源头,又能让它再次延续了。”话还没说完,又说:“山居恭敬地洒扫好,用来迎接您很久了,现在有幸承蒙您大驾光临,希望(您)赐给一篇文章,记录千秋观的(兴废)始末,永远作为山中重要的镇山之宝。”我说:“在分宁县(即今天的修水县)中,禅院一座接着一座,而道观却不到二十座,道观的田租收入都很微薄,加起来这些收入的数目还不如一座律院的,虽说恬淡是道家鼻祖老子的道义,而道家的信徒,并不把物质的贫困当作忌讳的事。但是假如先圣所居,不能遮风挡雨,岂非憾事?现在黄高士让观舍新修之后,而继承人又进一步扩充,扩建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啊!古代的人表彰行善的{关于游记的文言文作文}.
办法,即使很细小都一定要记录。假如这样,我怎么能保持沉默呢?”于是斟酌语言写下了这篇文章,让后来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一些可以查对的资料。
陈驭虚墓志铭
方苞
君讳典,字驭虚,京师人。性豪宕,喜声色狗马,为富贵容,而不乐于仕宦。少好方,无所不通,而独以治疫为名。疫者闻君来视,自庆不死。京师每岁大疫,自春之暮至秋不已。康熙辛未,余游京师,仆某遘疫,君命市冰以大罂贮之,使纵饮,须臾尽;及夕,和药下之,汗雨注,遂愈。余问之,君曰:“是非医者所知也。此地人畜骈阗,食腥膻,家无溷匽,污渫弥沟衢,而城河久堙,无广川大壑以流其恶。方春时,地气愤盈上达,淫雨泛溢,炎阳蒸之,中人膈臆,困惾忿蓄,而为厉疫。冰气厉而下渗,非此不足以杀其恶,故古者藏冰,用于宾、食、丧、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