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演员表
详细内容
篇一:《《大秦帝国》之我的观后感》
《大秦帝国》之我所见
最近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感受颇多!我觉得《大秦帝国》表现最多的并不是对秦人淳朴、脚踏实地以及那种“秦人食草,秦人可畏”的精神的高度赞扬。这样讲是因为:秦人身上这种坚韧、吃苦耐劳、极度爱国的精神是每一个国人所拥有的,只不过在这部片子中是从对秦人刻画中表现出来的,秦人代表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有一种疑问:既然这种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拥有的,那为什么最后一统六国的是秦国,而不是东方六国呢?
其实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只要我们将自己的思绪回归到那个年代,再仔细对比思考思考,答案就会迎刃而解。战国末年,用孔子的话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之间相互征战,扩张势力范围,完全不把周天子当一回事。这个时代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大争之世。那什么是大争呢?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残酷无情......
战国初年,秦国国力是很弱的。自秦穆公之后,秦国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经历了四代乱政,又加上献公时收复失地的征战,到秦孝公时,秦国已近快到了亡国的边缘,但就是从这时开始,秦国开始走向了他的复兴之路。秦自孝公起,开始任命商鞅变法,打破各种旧的制度,使国家面貌涣然一新。这里对商鞅变法的过程及对秦国的作用就不在多说。现在我们就从商鞅变法这一举措入手进行分析,来谈谈秦国为什么会一统六国。商鞅变法最最突出的特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亮点:
一,变人治为法治,依法治国而不是依人治国。战国时代,是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关键时代,而这种转型至秦一统六国后才算真正结束。从这个社会背景来看,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是这种社会转型的关键之处。所谓人治,是人说了算,也就是最有权势的人不是法律、不是制度;而法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切都得依法行事,社会制度,法律才是最高的指挥棒。从这一点看,我们的社会做的不错,毕竟社会主义是依法治国吗!但是,由于我们法律监管层次的疏漏或者是一些人的投机取巧,使得我们依法治国的原则被动摇。所以我觉得,政府在对待这种制度方面的工作时,一定先要优化制度的监管、执行团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越加的清明,和谐;使底层百姓越加的对政府部门充满希望,而不能一味的歌颂自己光辉的过去,因为希望毕竟是相对于未来来说的。
二,重视最广大的底层民众,确保他们的利益、劳动成果得到最大的保护;重视对底层民众的文化引导。说道这个文化引导,我不禁联系到了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从影视文化所反映的问题来讲,我对当下的社会文化,顿生一种担忧之心。从近几年小沈阳的走红,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的任其疯涨,以及最近传言即将被广电总局封杀的“凤姐”,不难看出,我们的社会文化再走一条低俗化之路。鲁迅有一句话“未有天才之前,必先有诞生天才的土壤”,这个土壤不是指别的,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既然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都开始在向低俗化发展,又怎能要求我们去培养出大师级人物,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呢?也难怪钱老在生前不断追问“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哪呢?”出现这种问题,与政府的文化引导有关系,毕竟我国这三十年是忙着搞必须得搞好的经济建设了。但解决这一难题,却不能仅仅依靠于政府,如若搞不好也不能讲责任全归罪与政府。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得从根上下功夫,所谓的根就是我们的人民大众。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同的提升,共同的自我反省),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办几所大学,向教育部门多投入一些钱就能解决的。
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作为艺术作品,最易打动人的故事,其实莫过于一个弱者由弱变强的过程:弱者极弱时的困境让人窒息,而弱者的隐忍受辱自强不息所暗含的生机勃发则让人充满期待。到其最终强大时整个故事中人物关系的颠倒反差更给我们带来极强的欣赏快感。余华的《兄弟》周星驰的《功夫》等皆是如此。
《大秦帝国》的开端,始于秦魏之间的少梁大战。秦军虽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之誓言和奋勇杀敌为国捐躯之壮志,但因为粮草不济武器缺乏,勉强和魏国打了个平手。而在这场战争中,国君秦献公身受重伤,不久便撒手人寰。年轻的嬴渠梁继任国君,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上赫赫威名的秦孝公。秦孝公虽然后来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奠基者,但刚刚即位的他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内忧外患。秦国的国力羸弱,是当时七国中最不起眼的西部诸侯。而他们所面对的魏国,却是国力最为雄厚的诸侯霸主,拥有让人闻之丧胆的魏武卒和铁骑。只要魏国再稍一发力,秦国就面临亡国危险。秦孝公嬴渠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不顾国人心中熊熊燃烧的复仇烈焰,毅然做出割地求和蓄积国力的决断。于是秦国尽失河西之地和东大门函谷关天险。而魏国在表面接受秦国割地的同时,却暗中与其他五国联手,形成刮分秦国的六国同盟——秦国之灭亡就在旦夕之间。
存亡关头,嬴渠梁以惊人的镇静和过人的胆识,举国家之财力,分解六国,化解危机,给秦国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接着他便面向天下,广招贤才。于是卫鞅入秦,一场亘古未有的变法开始,一个由弱变强的神话诞生„„最终,秦国大败魏国,一举收复失地,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五十一集的《大秦帝国》第一部,讲述的就是这个秦国由极弱到强大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就是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在与敌作战时,每个将士都以此语此心驰骋沙场,其舍命报国的粗犷豪放正是老秦人骨子里的血脉传统。而在变法过程中,面对老世族对新法的阻拦设障,面对朝野种种巨大的守旧势力,变法者也时刻以这句话激励自己,尽显老秦人的悲壮激昂。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老秦人以此为誓言为战歌,也足见羸弱的秦国已经经历太多的“国难”,不战则亡国,不奋发图强则亡国,始终以国难惕励反省,正如我们《国歌》中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渗透骨血贯穿始终的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老秦人从弱到强不敢或忘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于大争之世,大出于六国之间的根源所在。这种力量贯穿全剧,时刻震撼和激荡着我们的心灵。而弱秦变强的过程,秦孝公从背负国耻时的忍辱负重,到收复河山迁都咸阳时的荡气回肠;卫鞅从一个魏国不用的中庶子到秦国万人景仰的商君,这整个过程都让人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欣赏快感。
君臣合力变法根基
提起秦国崛起强大,世人皆知发轫于卫鞅变法。提起卫鞅变法,世人皆知卫鞅之坚毅果敢法度森严,孰不知卫鞅之所以能够变法,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其背后有一个更为坚毅的嬴渠梁!对于变法富国的理念,人尽皆知。但是一旦变法付诸实际,则可能人人反对。因为所谓变法,就是要改变现有的秩序,改变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且非常享受的模式!变法的目的,是为了一个长远的利益美好的未来。而变法的过程,必然是要牺牲很多人尤其是世族权贵的的利益。所以但凡变法,就必然遭遇来自团体中最坚实层面的掌握实力享受实利的人群的反对、阻碍甚至攻击。而这种反对力量,强大得让人难以想象,任卫鞅如何定法有度执法如山,面对这种力量却如卵击石,交锋十次,卫鞅也会死上十次。而这一切,因为有了嬴渠梁而有所不同!因为这个受命于危难之际,继位于亡国边缘的秦孝公,深知秦国富强,变法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以智慧的眼光选择卫鞅,以超人的胆识起用卫鞅,更倾心倾情倾尽全力地支持卫鞅,所以才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君臣合力的佳话。秦孝公与卫鞅的君臣合力,是《大秦帝国》在面上的大气磅礴之外,最为感人和闪光的一个点。这二人,{大秦帝国之崛起演员表}.
因为秦国变法图强而相识相知:秦孝公要变法强国求贤若渴,卫鞅则是满腹经纶寻找明君。而当历史将他们撮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段感人的传奇。
好事多磨。
嬴渠梁与卫鞅这对绝配搭档走到一起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嬴渠梁在向列国广发求贤令之前,其实已经通过特使了解到了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的卫鞅。所以当士子们蜂拥至秦后,他最关心的还是那个小小的魏国中庶子卫鞅有没有来。这就象今天的干部应聘一样,虽然是面向天下广纳贤才,但内定却是不可避免。不过让秦孝公嬴渠梁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卫鞅两次面君,先讲王道治国,再讲无为而治,让谦恭下士的国君两次拂案起身愤而离去。其实这也正如今天的双向选择,国君在选择士子,士子也在选择国君。卫鞅之所以冒着擦肩而过的危险两次跑题瞎说,就是想试探秦孝公的志向和决心。当他知道这的确是他难得一遇的明君时,他便将终生所学和盘托出。于是秦孝公与卫鞅,三天三夜不食不寐,大谈秦国变法,直恨相见太晚。他们从那时起,就不仅仅是君臣,还是知音,是战友,是兄弟。他们立下誓言,为了变法,“粉身碎骨,生死相扶”。在卫鞅的心中,“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秦孝公给了他舞台,他就要以生命去演绎精彩。当然变法的路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而嬴渠梁以超乎寻常国君的气魄和胸襟,做了卫鞅坚实的后盾:即使是要得罪元老权臣,即使要斩杀感情不舍的老人,甚至是大刑曾经义无反顾拥立他为国君且大力支持变法的亲哥哥公子虔,对于这一切,只要是为了维护新法,只要是为了秦国强大,嬴渠梁都全力支持卫鞅。在全剧卫鞅变法的几个关键点上,嬴渠梁和卫鞅每次的辩论对话都精彩得让人叫绝,感动得让人落泪。他们一如当初的誓言,青山松柏,相倚相扶。嬴渠梁待卫鞅也的确亲如兄弟,在变法成功收复失地秦国迁都咸阳后,嬴渠梁对变法功臣进行封赏,把商于郡十五个邑赏给卫鞅,并赐其封号商君,兑现了求贤令中与变法者“共享天下”的诺言。
儒家才是真正的在“愚民”,儒家向来都很轻视工农业者,只知道重视他们的四书五经,导致整个民族只崇尚“仕途”,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而这个书,尽然是一些毫无作用的陈词滥调。
也许腐儒们马上会暴跳起来,举出,儒家倡导仁爱,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这些不是高尚的品德吗?{大秦帝国之崛起演员表}.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些本来就是作为一个人,是必须具备的,难道儒家没提出来之前,不尊敬老师吗?不孝敬父母吗?就没有人互相帮助吗?
相反,儒家提出了思想以后,难道所有人都仁爱了吗?都尊师重道,孝敬父母了吗?
所以说儒家所说的完全就是废话,屁话。不说也知道的道理,只是他集合起来总结在了一起而已。但却把这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奉为至宝,教导世人,背了这些东西以后,你就能当官了。
导致在古代,我们的工农业,科技业等技术人才得不到大力发挥,而却要被一群只知道死记硬背的废柴来统治。
整个民族的智慧被完全压制了。
正如西方用各种教派学说禁锢思想一样,儒家用他的思想禁锢着中华民族。
西方当时更是落后。但是西方的崛起正是由于摆脱了宗教学说,大力发展生产力,短短200年时间就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而我们东方文明却还一直被夜郎自大的思想禁锢着,认为天朝威仪,四海皆蛮夷。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掉,这就是儒家的精神枷锁。
这也是为什么法家提出禁诗书的原因,根本不需要说出来的道理,非要写成书,还强迫人们整天去读这些没用的东西,而忘记生产劳动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所以,在当时的法家眼里,“儒家”就是精神上麻痹百姓的“邪--教”,必须予以压制!
篇二:《大秦帝国》《大秦帝国》原作者:春秋至秦是政治透明最典型时代2013年11月08日09:04{大秦帝国之崛起演员表}.
来源:新京报作者:吴亚顺
孙皓晖,1949年生人,生于陕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提出“中国民族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等理念。1993年至1997年,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4万字,展现了秦国崛起、兴盛、建立统一帝国又倏忽崩溃的历史。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摄
10月底,全新修订版《大秦帝国》研讨会在现代文学馆举行。学界对于《大秦帝国》,也有批评之声,有学者认为作者孙皓晖歌颂秦帝国的专制幽灵,还有学者认为孙皓晖的历史观是“伪中国史观”。日前,新京报记者专访孙皓晖,就中国原生文明、历史平台、历史观、细节考证等最为基本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展开了对话。
1历史写作受现实驱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自我迷失。这是最大的社会危机,是来自自我的危机。我们要从历史传统去寻找信心,这支撑了我的写作。
新京报:《大秦帝国》写了16年,达五百多万字。激情从何而来?
孙皓晖: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女生问我有没有写不下去的时候,我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呢?那是一个大时代,冲突连绵不断,在搞清史料的基础上,我只有奋力向前,真没有写不下去停下来的时候。
回到你的问题,如果我的写作有支撑力的话,还是因为一种现实力量的驱使。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价值观崩溃,我们的文明走过了五千年,到了面临最严重的危机的时候了。我一直强调这一点,我们国家经历了很多危亡时刻,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文明丧失过信心,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自我迷失,不再有信心,觉得和西方人比起来不具优势,要照搬西方社会结构模式,好像我们的文明真的要衰亡了。这是最大的社会危机,是来自自我的危机。
我对这种社会危机的认识相对清醒、相对自觉,这种危机状态必须加以克服,我们要从历史传统去寻找信心,这支撑了我的写作。未来没有成为现实,不能空想,我们要恢复信心,
就得回到历史,看我们的祖先趟过怎样的高山大川,经历过怎样的危亡、危机,而顺利度过来了。要知道,今天的危机并不比过去的危机严重多少,我们为什么没有信心了呢?这个理念要传达给社会,由历史的事实反映出来,就得通过作品来实现。也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我写了《大秦帝国》。
新京报:这种文明自信的寻找,可能也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相关。你的中国原生文明的提出,是否与“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有某种内在的关联?
孙皓晖:“中国崛起”也好,“中国模式”也好,都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思考和表达。从为复兴中华民族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有共同点,但并不是说我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理念,是为了契合这些。我的理念是为民族寻找一种信心的根基,以这个根基为健康的平台往前融合发展,在理念上来说,对比“中国模式”“中国崛起”,这属于另外的问题。这是不是“殊途”都可以讨论。如果殊途同归的话,那是最好吧。
新京报:归往哪里?
孙皓晖:从我寻找、理清信心的根基这个逻辑思维的角度来说,可以提出新的目标,就是重建中国文明;他们不研究历史,只立足现实,提出“中国模式”等,可能也会提出未来的目标。
2春秋至秦为最好历史平台
春秋战国秦这六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文明、文化、政治等领域都达到了高峰。那个时代是阳光政治最典型的时代,政治透明。
新京报:上面你提到“以信心的根基为平台”,其中“平台”具体指什么?
孙皓晖:大平台指中国的国情。很多时候,我们崇尚西方,但往往没有考虑在国情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不出什么操作手段,而我说的“平台”是指历史平台,把历史平台清理好,力争让所有的先进理念能够落脚,让社会达成共识——我们文明的正源在哪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还有当代合理的制度,包括西方的制度——让这些在历史平台上继续往前延伸。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就是在文明的根基上生长起来的。
新京报:你提出中国原生文明,写《大秦帝国》,是否认为最理想的历史平台是秦朝?孙皓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里,如果选取一个时期做最好的历史平台,那便是春秋战国秦这六百年左右的历史。原因在于,这个时期是大创造、大变革、大转折时期,从分治时代进入到统一时代,在文明、文化、政治等领域都达到了高峰。
比如说政治领域,那个时代是阳光政治最典型的时代,政治透明。管仲在《韩非子》里说“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意思是政治家在屋子里说话,要让满屋子的人听见,在厅堂里说话,也要让所有人听见,越公开越好,不要私下叽里咕噜。那时也是阳谋政治最充分的时代,布衣士子能做到“合则留,不合则去”,我对国王建言,你接受了,我就是你的治国大臣,你不接受,我就到别国去了,很自由。
新京报:你选取春秋战国秦为最好的历史平台,看起来也就选取了中国原生文明的一个具体发展时期。那么,原生文明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或者生态?
孙皓晖:在我之前,也有史学家提出过“原生文明”这样的说法,认为就是土生土长的意思,没有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而我则把“原生文明”理论化了。在我看来,任何一个民族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文明形成、沉积、升华、积累、总结、稳定并且以最高的形态去表现的时期;这个时期过去之后,文明得以成形,进入传承过程。比如中国,就我们的统一文明而言,春秋战国秦三大时代就是统一文明的正源,意思是说,春秋战国秦就是我们的原生文明,我们的文明在这个时期成形、稳定下来了,在秦朝时最终定型,成为统一文明。从汉开始,中国文明进入了复制的历史。
3司马迁历史观不符合现代
司马迁的历史观很迂腐,是一种春秋史观,效法孔子的春秋笔法,用春秋道义的理念来评判历史、记录历史,发挥影响两千多年。
新京报:对于你的这些理念、写作,学界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这其中,需要回到最初,也就是你的历史观的问题。
孙皓晖:我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历史实践主义,用历史实践作为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尺,衡量一个时代有没有成就,有没有文明地位,就看历史实践表现出来的结果如何,而非看任何典籍的说法如何。以秦朝为例,统一了六国,创建了统一文明,展开了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具体举措,留下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生存框架,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历史如何评判甚至扭曲、妖魔化,都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要说到司马迁的历史观了。他的历史观很迂腐,是一种春秋史观,效法孔子的春秋笔法,用春秋道义的理念来评判历史、记录历史,发挥影响两千多年。我的史观,是以历史实践为根基,而不是以经典理论的评判为根基,这是最大的区别。
新京报:对于你的历史观及在此基础上的写作,有批评者认为你在歌颂帝制和暴政,违背了历史潮流。你怎么看?
孙皓晖:他们觉得我不对很正常啊,我也觉得他们不对呢……这是受到了司马迁那种历史观的影响,不符合现代的基本理念,比如评价人物的时候,凡是明哲保身、逃避国家责任的人都被司马迁赞扬为最高境界,一些为国家负责任的人却被批评。评判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权及其文明地位,都看死了多少人,是否施行仁政。这种绝对人道主义,中国的史学、文学都有此倾向性。人道主义本身是好的,我也赞成,问题是不能把它绝对化。
新京报:最后问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战国史料少,那些历史细节,你是如何考据、把握的?
孙皓晖:历史细节的考证,依赖于你的阅读量和你的知识积累。这里也包含一种历史的推理和发现能力,很多事,一般人不会发现什么,读过去就读过去了,但是我能发现它,我读的历史典籍较多,还包括大量的实用典籍如《水经注》《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这些实用典籍历史学家很少读,我不但读,还把它们作为经常使用的工具,因为这些典籍包含很多历史细节。在细节层面,不能靠想象,而靠阅读、考证。我觉得,《大秦帝国》在注意细节上做到了最严格的程度。
篇三:《大秦帝国读后整理》《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历时近三个月,终于读到了这套史诗级长篇历史小说前十卷!它给我带来了太多的冲击!{大秦帝国之崛起演员表}.
一、最震撼的时代,最激扬的文字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因为它的内容与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未知与可能。这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人,站在21世纪的潮头,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历史,历经十六载的案头跋涉,用尽500余万字的笔墨,为同代人勾勒出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大秦帝国。【大秦帝国】既出,再没有任何一部历史小说能够达到它的高度。因为无论汉晋唐元宋明清,所述所写,皆是一朝一代的故事,只有天下大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才能提供给作者驰骋驾驭的广阔舞台与跌宕胸襟的澎湃激情,也只有那么遥远而又引人入胜的时代,才能将历史的真实性与小说的想象力完美的结合,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慷慨激昂的历史人物,开辟出一片片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历史的天空,交织出一部部帝王将相辟野开疆盘整华夏的英雄史诗。在最震撼的时代,以最激扬的文字,写出最精彩绝伦的历史小说,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