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氓的教学设计

氓的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氓的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3、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预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教师配乐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二、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概括诗歌情节,整体把握内容。

女主人公经历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三个过程,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恋人到妻子,再到弃妇。

恋爱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婚变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决绝

(6)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重点字词

通假字:说——脱   泮——畔  于——吁

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

使动用法:“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

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

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 

三、理解诗中的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 

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形象描绘女子因经历苦难、悲惨的生活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华。

◆第三节第一、二句和第四节第一句起兴分别有何作用?

明确:⑴第三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⑵第四节以桑叶的“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长色衰。

四、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来即我谋2、匪我愆期

3、将子无怒4、乘彼垝垣

5、以尔贿迁6、士也罔极

7、靡室劳矣8、言既遂矣

9、静言思之

二、检查背诵

三、合作探究:完美女人与永恒悲剧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意思是:你我生死在一块,立过的誓言不会改。深情牵着你的手,与你到老不分开。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探究一:《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

探究二: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分析

1、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2、面对爱情走向婚姻,她是否具有理性?

3、氓的婚前婚后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婚   “氓之蚩蚩”

前   “信誓旦旦”

――心情急切、热烈

婚   “二三其德”

后   “至于暴矣”

――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引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4、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1)氓的用情不一,没有责任心。(2)男权制。

明确:“导致爱的消失的力量,正是当初导致爱的产生的力量。”“悲剧之令我们恐惧,不是由于它必然发生,而是它可能发生。”

(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也有责任。

5、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五、完成“导学”练习,并背诵全诗。

 【篇二】氓的教学设计过秦论之武林秘史版

过秦论》之武林秘史版

     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   黄云

教学目的:

1.了解武林兴衰: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识辨武林秘器:文言文主要词法和句法。

3.总结武林经验: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学武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很具有“汉赋”的特点,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如:(1)孝公:崛起

(2)“五王”:强大 兴(攻)

(3)始皇:统一

(4)二世:灭亡 亡(守)

(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

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

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

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

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

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

深责时,要义正词严;

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过程:

第一部:一个武林高手的成长史

一、开堂说书: 

“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说史析文:

1.“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些武林高手?在地理分布上和国力上有什么特色?(备地理分布图)

战国七雄:

齐、楚、燕、赵、韩、魏、秦、(宋、卫、中山)

群雄分布图:

除秦外,其它各国在东部呈纵向排列,秦在西部与各国呈“扇”形之势。

高手特点:

武林小地主——楚,版图最大(辖两湖一带,望不尽湖光山色、鱼米洞庭!)

武林财神爷——齐,货殖最富(抢占有利地形——今山东半岛一带,一边条条大路通四方,一边靠海吃海,钱财滚滚而来!)

武林硬汉——秦,兵力最强(一路打将过来,在战斗中成长!)

2.什么叫“连横”和“合纵”?秦国是怎么做的?

秦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得益于“精修内功,强攻外敌”。内外兼修,才能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

城堡: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占据有利地形,严加把守,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修练内功:

商鞅变法(政策要好)、务耕织(饭要吃饱、衣要穿暖,才能有强壮的士兵)、修守战之具(兵器要利害,磨刀不误砍柴功)

修练外功:

连横(杀人不见血)

(1)连横的实质——秦国的“反间计”(不唯强攻,要用智取!新的外交政策诞生新职业——“纵横家)

从地理位置上解释,引入屈原放逐投江的故事(历史的悲剧)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相斗!

连衡的结果: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达成的协议——合纵

(2)合纵的产生——梦醒时分(九国:我们上当了!)

连衡的结果就是产生合纵原因: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南取汉中,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合纵!

合纵部队: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众”

       合纵选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合纵分工:人才济济,训练有素

春秋四君子:“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

谋士(门客制度):“有……为之谋”

外交:“有……通其意”

统帅:“有……制其兵”

(3)兵临城下,秦国的策略是——开关延敌(来呀,来呀,我索性打开城门,看你敢进不敢进?诸葛亮“空城计”不是没来由的)

  九国之师:

“逡巡不敢进”(这秦国,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么多国家的部队,干吗要我打头阵?最好现成捡个便宜——且等待,且观看)

  秦国: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坐失良机,一发呆酿成千古恨!)

  合纵的结果:

“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略秦”(奴才相:不是我要来打的,我和你多好啊,怎么会来打你呢?送你百城,饶我一命,至少保我个全尸吧!)

 秦国:

痛打落水狗!(杀杀杀——“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马到成功!(且看我——“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一代武林盟主就要诞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马上就要横空出世!

第二部:一个武林高手的称霸史

一代武林盟主横空出世!

姓名:赢政

职务:始皇帝

强劲登基: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强势出击:

    1.南取百越之地——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统编)

    2.北筑长城而守藩蓠——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国防)

强权整顿:

    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四海之内,唯我独尊)

       2.隳名城,杀豪杰——砸碎那旧世界,杀掉那把兄弟。绝后患,谁敢与君王称兄弟?

3.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缴械缴枪,防患于未然

4.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天时地利,金城千里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哪怕一只鸟也甭想过!

始皇美梦: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三部:一代武林盟主的灭亡史

PK台:

秦二世(极强)——陈涉(极弱)

对手历史记录: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身份:迁徙之徒

    智力:才能不及中人(无墨翟仲尼之贤,无陶朱猗顿之富)

   对手现状: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对手武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对手粉丝: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业余粉丝)

山东豪俊并起(专业粉丝。项梁、项羽,注意下集《鸿门宴》哦)

PK结果:

    极弱挑战极强,结果——强者亡矣!

贾眼看史,用心良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唐魏征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且观贾眼看史。

1、读全文后回答,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3.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秦创业 —— 雄心勃勃

        兴    秦日盛 ——  所向披靡    攻      秦教训——全凭武力,不施仁政

过秦论            秦统一 —— 势如破竹

亡    秦灭亡 —— 一败涂地       守

            叙事(1—4节)                          议论(第5节)

                               事实胜于雄辩

 4.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在文中演变为了“强肉弱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弱:陈涉的实力 
5.全

1.写作特色:《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借古讽今: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贾谊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

识辨武林秘器

      (文言词法和句法归类总结)

一、词法

1.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          败逃的人        因利乘便       趁着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向北      因    因遗策         沿袭

将军战河北        北方

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延及孝文王      延续

致   致万乘之势        达到      延    秦人开关延敌    引进

而致千里          到达

会盟而谋弱秦      削弱            因遗策           策略

弱   弱国入朝          弱小      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弱

2. 古今异义词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铸以为金人十二 铜 金子

不爱珍器重宝 吝惜      喜欢

然后践华为城 这样以后      关联词

开关延敌 打开关口 开关

3.词类活用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作状)

   赢粮而景从                                 (名作状)

   云集响应                                   (名作状)

   内立法度                                   (方位词作状语)

   外连衡                                     (方位词作状语)

   斗诸侯                                     (动词作使动用法) 

南取百越之地                               (方位词作状语)

   序八洲而朝同列                             (动词作使动用法)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用法)

4. 通假字

  约从(纵)离衡(横)     羸粮而景从(影)     甿隶(氓)    钩棘(戟)      百有余年(又) 

二、句法:

1.定语后置: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状语后置: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3.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附录一: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 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附录二:

过秦论练习测试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下列加黑字注音不全对的一组是  (    )

A召滑(shào) 鞭笞(chī) 藩篱(fán)

B墨翟(dí) 谪戍(zhé) 契(xié)

C銡(xiān) 隳(huī) 逡巡  (quān)

D牖(yǒu) 棘矜(qín) 锋镝(dí)

2.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度长契大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价值连城

C鉏耰棘矜   摄足行伍  緼袍敝衣

D足肤皲裂  崛起阡阳    门廷若市  

3.解释下列多义词

4.选出“因”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蒙故业,因遗策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廉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E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二、语言运用

1.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

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  

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

⑦日积月累 ⑧吾得兄事之

⑨良庖岁更刀 ⑩相如廷叱之

(11)舟行适临汝 (12)箕运于渤海之尾

A①②⑥⑧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⑩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12)表工具,译为“用……”,(11)也表工具,译为“乘船”

2.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属于以下哪种词类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  )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

④赢粮而景从  (  )

⑤外连衡而斗诸侯  (  )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3.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项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A不吝惜珍奇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B不爱惜珍贵的器具、贵重的财宝及肥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

C不爱惜珍贵的祭器、贵重的宝物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因而招致了天下有才之士。

D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宝物以及肥沃富绕的土地,因而招来了天下的士人。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契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B假使让肴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

D尝试着让肴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4.找出不是判断句的一句(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三、文学、文化常识

1.下面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作者的称谓,请回答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A司马谏议  杜工部    贾太傅  庖丁(    )

B欧阳文忠  范文正    左忠毅  王忠肃(    )

C王临川    韩昌黎    柳柳州  沛公(    )

D苏子瞻    诸葛孔明  方望溪  李太白(    )

2.下面的成语典故与哪一组人物有关

完璧归赵  脱颖而出  游刃有余  碧血丹心

A蔺相如  平原君  伯乐  窦娥

B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关汉卿

C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邹衍

D蔺相如  毛  遂  庖丁  苌弘

3.对下列文章

过秦论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C(“逡”读qūn)      2.B

3.①统率、指挥;制服;控制,统治;规模②沟通;通达;普遍;通晓、理解;畅通、顺利;贯通③败逃的;在北面;溃败④剩余的;遗留的;多,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我;其余的  4.B E

1.A2.①C②A③A④B⑤C⑥D3.①A②B4.A

1.A官职B谥号C籍贯D字  2.D  3.B【篇三】氓的教学设计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

二补充,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国风,共160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在民歌中也多见比兴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1、正音: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渐jiā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

靡mǐ(3)倒下(望旗旗靡)mí(2)奢侈(奢靡)

载zà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zǎ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氓的教学设计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恋爱(第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三部分:决绝(第六章)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五、合作探究: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氓的教学设计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篇四】氓的教学设计《氓》的教学设计

《氓》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学生表达能力虽不强,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源头,其艺术表现手法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影响很大。因此教学重点应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作用就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从而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指名朗读

三、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五、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

六、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七、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八、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结构图

情节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沉痛、怨恨

决绝——清醒、刚强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等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篇五】氓的教学设计《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大学》《中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

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本有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乐经〉从此失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氓的教学设计

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的意思。“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类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二、初读课文,正音。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

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赋)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赋)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比、兴)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比、兴)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赋)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赋、比、兴)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男子的钟情;恋爱及新婚的甜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

老,青春不再;男子的始乱终弃;爱情的消逝。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

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爱情。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不知道回头。

本文三处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三处写淇水,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

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

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

此无情。(郑笺《毛诗正义》)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

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

意。

三部分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氓的教学设计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四、艺术手法分析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对比手法

女主人公婚前生活生活幸福,性格痴情、温顺、体贴。婚后受尽屈辱,

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氓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婚后:“二三其德”、“至

于暴矣”

五、人物形象分析

女主人公是一个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形象,勤劳、温柔、坚强.婚前,纯真热

情,婚后辛苦而蒙受耻辱.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可见其清醒刚烈的特点.

六、合作探究:(略)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篇六】氓的教学设计给力的《氓》教案完整版

了解《诗经》基本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积累特殊字词的注音和意义,总结通假字、语气词、助词的用法;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并默写本诗;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整体把握本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创作手法上领悟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的表现手法,学习对比、比兴等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根据课文翻译,引导学生背诵

介绍《诗经》的的基本知识,积累重要字、词、句;

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教师点拨引导的方式,理清文章故事情节、人物和创作手法;师生合作探究,融贯听、说、读、写。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体味诗中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

第一课时

一、介绍《诗经》的基本常识。

1、名称:先秦时期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独尊,始称《诗经》,儒家原始经典六经之一。《诗经》和《楚辞》并成为“风骚”。2、篇数:《诗经》作品凡305篇,故举其整数称为《诗三百》。其小雅另有6篇笙诗只有篇目,没有内容。3、产生的时代:《诗经》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包括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4、产生的地域:《诗经》作品的产生地相当于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北北部六省的范围。5、诗歌的采集:汉代根据汉乐府机构采诗的状况推测,是周朝官府指派专人采诗,由乡、邑、国层层上交,最后汇集到周王朝。采诗的人一般是鳏寡老人。6、诗歌的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孔子删诗之说,但孔子删诗说不可信。大致是周王朝和诸侯

各国的乐师乐官所删减,后来经过孔子的整理。7、《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十五国风160篇:周南、召南、邶bei风、鄘yong风、卫风、王风、郑风、魏风、唐风、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豳bin风,“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大、小二雅共105篇,雅夏同声。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通知姐姐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共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颂容同义。8、表现手法:

(1)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硕鼠》;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

(2)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在《国风》、《小雅》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只对应地换几个字,如《周南芣苢》;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3)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二、生僻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1、蚩蚩chichi:忠厚的样子2、匪fei,不是3、即:就

4、愆qian:拖延5、将qiang:请6、乘:登上

7、垝垣guiyuan:城墙8、既:已经

9、载„载„:边„边„10、卜:bu11、筮shi

12、耽:沉溺13、说:tuo14、咎:jiu15、于:xu

三、词类活用、通假字、语气词、助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1、黄:变黄,名词作动词2、贰:有二心,数次作动词

3、夙,夜:在早上,在晚上,名词作状语通假字:

1、匪:通“非”

2、于:通“吁3、无:通“毋”语气词:

于嗟鸠兮/于嗟女兮亦已焉哉助词:

言既遂矣静言思之4种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3.

16、徂:cu往

17、汤汤:shangshang水势很大的样子18、渐:jian:溅湿

19、帷裳:chang车两旁的布幔20、爽:差错21、罔:无22、靡:mi:没有

23、咥:xi:讥笑的样子24、悼:伤心

25、隰:xi低湿的地方27、泮:pan,边岸

28、宴宴:欢乐的样子28、旦旦:诚恳的样子

4、说:通“脱”5、泮:通“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知道,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更有《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著为我们描述了爱情种种。可见,爱情充满酸甜苦辣。那么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中的爱情名篇《氓》,去领略男女主人公爱情中的悲欢离合吧。二、整体感知

1、首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读。

2、读过课文,请大家看着标题——氓,说说“氓”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谁?——古代的平民。诗中的男主人公

3、不错,是诗中的男主人公。那么,这是谁对他的称呼呢?怎么看出来的?——女主人公;通篇以女子的口吻来叙述从恋爱到结婚而被遗弃的经历,(诉说自己的忠诚和勤劳,谴责男子的背信弃义)

4、哦,大家发现了,文章围绕着男、女主人公展开了许多故事,而且女方称男方为“氓”。那么,女主人公在文中仅仅就用了这一个称呼吗?我们知道,在古代,恋爱中的女子,大多会称呼对方为“郎”、“君子”什么的,而本文中的女子,有没有什么她自己特别对男子的称呼呢?——氓,子,尔,复关,士,尔

5、很好,大家读课文很仔细,居然找出了五个称呼。但是,这也奇怪了,一般的两三个称呼就够了,为什么本文居然多到五个呢?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并在脑海中复原当时的情境,设想你就是本文的作者——女子,思考你是在什么样的故事、情境下,带着什么样的情感称呼男子?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男女恋人相思、结婚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氓——子——(1)——复关——尔——(2)———————恋爱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沉醉爱河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控告男子移情别恋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3)——士———(4)——————(5)————婚变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心如帷裳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尔——(6)————————————————————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回头是岸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感叹号可看出情感之浓烈;暗示接下来故事走向;避免故事平铺直叙淇水为线索<细讲>

三、问题探究

6、我们已经梳理清楚了文章的线索,知道了女子之所以对男子有如此多的称呼,是因为她经历了从热恋到婚变到决绝的过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她的情感十分强烈和浓厚,而且从结婚之后开始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那么,从这些转折和变化中,你觉得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以结婚为焦点,来理性分析一下。

女主人公男主人公

婚前:生活幸福——热情,温柔,纯真,善良氓之蚩蚩;信誓旦旦——用情不专、暴虐婚后:受尽屈辱——勤劳,刚烈,清醒,自尊,坚强二三其德;至于暴矣——没有责任心,卑鄙写作手法——对比:双方婚前婚后的对比;男女主人公对待感情的对比

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7、发散思维:弃妇形象

•两情相悦易,与子偕老难。恩爱转头成怨侣的比比皆是。大家联想一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弃妇形象

还有哪些呢?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结合本文来看,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怎么样呢?

刘兰芝、杜十娘、卓文君、霍小玉

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婚姻观念的局限性

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女对待感情的不同

因为只有以悲剧结尾,才可能被记载和记得。幸福是不会永存的,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四、小结:创作手法

领悟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的表现手法对比、比兴等写作手法

五、文学常识补充:周代婚礼制度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1)纳(2)问(3)纳(4)纳(5)请(6)亲

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防止同姓近亲结婚;是否适宜。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期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备礼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