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药包装专区>医药包装全面淘汰天然橡胶瓶塞(一)

医药包装全面淘汰天然橡胶瓶塞(一)

详细内容


  2005年1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国食药监注[2005]13号文件”对全面淘汰普通天然胶塞工作做出调整:注射用青霉素(钠盐、钾盐)及基础输液2005年6月30日之前为过渡期;其余大容量注射剂延缓至2005年12月31日完成替换工作。转眼间,6月30日大限将至,丁基胶塞生产企业和制药厂家须尽快解决相关问题,才能平稳走过过渡期,开发新市场。

相关信息:

药用瓶塞年底将实现"角色转换"
今年起,药瓶将禁用橡胶瓶塞
医药用天然橡胶瓶塞过渡期延长一年

  理性分析新问题

  目前医药包装领域使用的丁基橡胶以卤化丁基橡胶为主,所以在我国医药行业一般把卤化丁基橡胶简称为丁基橡胶。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丁基橡胶塞生产设备和技术,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丁基橡胶塞的产量、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产品不仅被国内大部分制药企业接受,部分产品也已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国内制药企业使用丁基橡胶塞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对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进行理性分析。

  输液产品澄明度合格率下降有报告称,采用不同胶塞生产厂的输液用丁基橡胶塞,用于包装不同品种输液产品时,经过加速试验,产品的澄明度合格率明显下降。

  包装输液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以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进行加速试验的胶塞产品,应确认其符合丁基橡胶塞的标准要求。因为丁基胶塞标准中设有澄清度检验项目,取胶塞20个(以规格28的计),加400毫升的水,灭菌后检测。需要说明的是:检验时,胶塞全部浸入溶液,但实际使用时胶塞与药液接触面积要小得多。

  丁基橡胶塞使用前的处理,不能采用天然橡胶塞的处理方法——酸、碱处理后,再用注射用水漂洗。假如采用这种方式,丁基橡胶塞中橡胶成分将断裂,网状结构被破坏,包裹的填充剂裸露,在水的作用下脱落下来,导致药液产生不溶性,可见白点。因此,采用合适的清洗方式非常重要。丁基胶塞出厂时已经清洗,使用前,仅仅需清除运输、储存过程中摩擦产生的微粒、胶屑,通常漂洗多次即可,如果认为这样还不能确保质量,可以在漂洗水中添加清洗剂(清洗剂牌号、用量可以由胶塞供应商提供),清洗完后,采用温度不超过121℃的热空气吹干。

  此外,硅油不溶于水,会产生有一定折光的小液滴,因此,建议增加测试胶塞表面硅油量。

  在对以上项目参数进行控制后,仍然有澄明度不合格批次,而空白对照符合要求,才能确认该牌号(配方)胶塞可能不适合试验药液。而如果输液产品澄明度不合格原因是有絮状物,则可能是丁基胶塞配方中小分子量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溶引起的,可以通过过滤收集方法确认。

  头孢类药物澄清度不合格此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研究人员曾经试验多种配方的丁基胶塞、天然橡胶塞,并用覆膜(聚四氟乙烯)丁基胶塞作为对照,在包装头孢唑啉钠时发现该原粉(不同生产厂)并不稳定,有部分批号在储存期内,澄清度就不合格;某些配方的丁基胶塞,有加速头孢唑啉钠澄清度下降的趋势,但是仍比天然胶塞要好得多。

  科学认识标准

  我国1994年首次发布了丁基胶塞产品标准,当时等效采用了ISO标准。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丁基胶塞的标准化工作又被提到了新的高度。2002年发布了药用氯化丁基橡胶塞(YBB00042002)、药用溴化丁基橡胶塞(YBB00052002)标准。这两个标准,除保留了1994年标准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三个项目:一是参照欧洲药典增加材料的鉴别项目,为制药企业选择丁基胶塞品种提供了基础确定方法。二是增加炽灼残渣检验项目,以控制配方中填充剂的用量,国外丁基胶塞厂对每个配方都有该项目的限度控制。三是根据丁基胶塞使用药品的需要控制不溶性微粒的要求,增加了不溶性微粒检验项目、指标。这个指标虽经过两年的试行,但是许多胶塞使用、制造企业的检验部门对标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他们经常采用光阻法的结果,直接判断产品该项目不合格。由于丁基胶塞表面一般涂有硅油,而硅油不溶于水,会形成小的液滴,导致结果偏高,因此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均有规定,对不溶性微粒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应采用显微镜法复核,并以此结果为准。

  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3个实验室,对国内14个胶塞厂生产的144批丁基胶塞产品,进行了不溶性微粒和炽灼残渣的检测方法学研究和检测。根据测试结果并综合有关方面对上述标准的执行情况和修改建议,对丁基胶塞标准进行了修订。主要对原标准进行了名称的修改,修改后的标准为:注射用卤化丁基橡胶塞(YBB00042005)、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YBB00052005)。修改后标准还规范了灰分(原标准为炽灼残渣)、不溶性微粒试验条件。

相关信息:
SFDA:医药用天然橡胶瓶塞再获一年"缓刑"
药包:工艺准备不足 “瓶塞变革”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