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怎样使我们的高考作文上档次

怎样使我们的高考作文上档次

详细内容

 怎样使我们的高考作文上档次

  ――长沙市21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冯力文

  2009年的高考即将来临,高考作文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形式,有其特殊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

  杜甫在诗作《偶题》中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才思泉涌,文采飞扬,意蕴深远是我们对写作的最高追求。但是,高考场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选择最佳角度,用最美的语言,创造出让评卷老师叹为观止的佳住,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鲁迅认为:“如何写,他说不出来”。看似“文无定法”,其实,是说写作时,我们可以匠心独运,别具机杼地布局谋篇;也能够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没有固定的模式。当然,写好高考作文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的考生谈“文”色变,其实大可不必畏惧高考作文。细究起来,一方面,我们不可忽视高考作文,确实有他的难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心中有数,做好高考考场作文必须讲对策,讲“套路”,讲规律,不然,你只能留下望分兴叹的遣憾。我想就做好做强高考考场作文从内容、形式和发展分三个角度讲几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件事,必须先清楚有什么要求,它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做好高考作文也如此。

  高考作文赋分60分(水水注:上海和福建皆是70分),评分标准细分为基础等级50分和发展等级10分。基础等级又分为内容25分和表达25分。本文先讲内容方面怎样做到高档次,再讲怎样做到表达方面高水平,然后讲怎么样去得到发展等级的10分。

  一、内容方面总要求:切合题意, 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一)先谈切合题意。

  1、切合题意的具体要求及示例。

  切合题意是指考生能准确、全面领会命题者意图,准确是指审题时能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全面指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例如:湖南2007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怎样切题,大有讲究。

  首先,考生要明白“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有区别。“地”字表示“诗意”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生活。因而,“生活”在此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考生要写的生活是自已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

  其次,“诗意”不仅要理解为“像诗歌中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且所指意更广泛,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主要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精神生活、审美价值取向。“诗意地生活”是充满希望、情趣、理想、激情、信念的生活过程或精神层面上的体验。如“自由”“高雅”“闲适”“聪慧”“崇高”“儒雅”等等。

  “诗意”的核心,除了审美意义上“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伦理上的“有意义和价值”。 “诗意”是种感受,无须精确注释,也不要硬定一个客观标准。考生自由发现挖掘,也可从“粗俗”“丑恶”“压抑”等词语的比较中辨析其意义指向。

  考生如果能够按以上分析的去做,那么,他的考场作文肯定做到了切题。也就为高考考场作文获得高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考生比作参赛的车手,那么,写作时做到了切合题意的考生,就是驾驶着赛车在规定的道路上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否则,开得再快,始终是南辕北辙,永无取胜的希望。

  2、怎样做到切合题意。

   一句话,在现阶段,话题作文淡出考场,一般采用材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要切题,关键是抓住眼。古人将完整的题目分为题身、题神和题眼。如2006年上海题《我想握住你的手》,题身是“手”,即要表达的内容,题神是“你的”,即程度色彩,题眼是“握住”,即核心关键,紧抓住,不放弃。这种审题法,同样能给我们审题时以有益的启示。

  怎样才能审准题意,明确命题要求,抓住关键,使作文切题,我讲几个要领。

  第一、明确题目与主题及内容的关系,分析每个限制词语,把握题眼和重点。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充分显示了限制范围。审题时,标出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的标题,分析每个词的含义,再综合并把握题眼。如《北京的符号》,“北京”是限制词语,“符号”才是题眼和重点。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眼是“丰富多彩”。“答案”是写作的取材范围。又如《家庭教育》,题眼是“教育”。“家庭”限制了教育的范围。

  第二、对深层含义的题目,要由此及彼,联系自身现实,小中见大。如《窗口》,关键是从眼前的窗口联想到人生或社会。甚至联想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如《我愿做只小蜜蜂》,题眼是“蜜蜂”,考生必须明白“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生在状态是不停地飞翔采集花粉和不断地积累营养。势必要把写作重点放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生命不息,耕耘不止,坚持不懈,执着一念地去追求知识。

  第三、对提供线索的标题,要围绕线索确定作文范围和重点。如《我在实践着一条格言》,“格言”是线索,要围绕它联想到自身和现实生活。再如《压岁钱》,“钱”是线索,要围绕它联想到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状态和人情世态。

  第四、对半命题作文,要重在把握材料的重心。明确了重心,则抓住了纲,写作起来才会切题。如2008年湖南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早春》原题是: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之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考生首先要理解这四句诗中的诗眼所在,那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 考生写作的重点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外,我们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 “现象与本质” “美在距离” “朦胧产生美”等等。

  一、高考作文必须做到个性分明,见解深刻。

  如果要使文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根源,耐人寻味。超越平庸,摆脱童稚,就必须个性分明,新颖深刻。

  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个性,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必定有风格。

  (一)思想深度

  这要求作者观点能切合实际,透过现象揭示规律,体现出一定理论高度和思维的高度。思维的深度往往表现在作品的哲学的真理性、历史的纵深性、人文的深刻性、政治的敏感性。下面《拷问灵魂》就是高考作文中很有深度的作品。

  1.拷问灵魂

  拷问意志,拷问良心,拷问你做人的准则,请问:你能坚持多久?

  ---题记

  天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用铁一般的意志。”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

  九月菊选择在万物凋零秋风肃杀的季节开放,需要多大的勇气来装点这个季节,不与桃李争艳,不与牡丹比香,为的是不让这个季节冷落。

  高尚心灵的选择。

  骆驼不瞻望大海,不远眺草原,不梦想森林,一心一意划行在沙漠之海。为了人类行进中的方便,它甘愿自己寂寞在茫茫无尽的沙漠而无半句怨言。奉献心灵的选择。那个流传千年的童话是否记得?母亲为了儿子不因饥渴而死,用自己的鲜血浇灌结有果实的树木。当儿子醒来寻找母亲,母亲已长眠于山岗,而满山的树丛也都变成血一样的红色,夺目耀眼。哪一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宁肯牺牲自己。

  慈爱心灵的选择。

  纽约街头那名潜逃的罪犯面对手中的人质――一名即将临盆的孕妇,毅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婴儿的啼哭声响在耳边时,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多么可爱的小生命!”生命的力量震撼每一个人。而那名罪犯的选择又是多么明智的举措。这是良知未泯心灵的选择。

  独自从这壁断崖翻过,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使种族不灭,就得牺牲。那群老斑羚的选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做年轻羚羊的垫脚石坠入深不可测的峡谷而粉身碎骨。一场生与死的真正较量。所有的羚羊都是那么从从容容走向断崖。

  大无畏心灵的选择。

  心灵的选择源于灵魂的拷问。在这个日益商品化、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大街上(的)坏人坏事你出手相助了吗?面对弄脏了你的衣服摔倒的小男孩,你出手相扶了吗?面对贫困山区那些孤苦伶仃的孩子,你解囊相帮了吗?

  “人之初,性本善。”让你的心灵来选择,让你平凡的名字被大家永记,使你心灵的两片羽翼都光彩夺目。

  一次心灵的选择是一次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评点] 这是一篇哲理丰富的散文。用题记形式新颖别致。排列各种人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选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纽约街头罪犯的良心发现加深了文章的厚度;对生活中人们采取怎样的人生态度的心灵拷问极具针对性,因此,读罢此文,掩卷深思,在触击心灵选择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高尚的情操,守住向善的心良阵地,把握情、理、法的标尺,作出科学的选择。考生的思想十分深刻,真正达到了拷问灵魂的目的。

  (二)情感深度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感情真挚”的耍求。确实高中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人性和人情方面的真实性和深度感,行文往往空泛虚假者多。其实,生活实际也好,文学作品也好,真正感人的还是真实感人的人之性情。高考作文中的情感深度就是要通过作品挖掘出源于实际真体验、真感受、真性情、真觉悟。茹志娟说得好“真情实感是章的灵魂”,惟有真切的情感深度才能真正感染人。下面《我的选择,我高兴》,抒发了一个中年教师的真情实感。

  2.我的选择,我高兴

  我从教二十五年了,不知为什么就觉得越干越来劲,就觉得有意义。

  有人不理解我,其实很简单,教师这职业是我的终身选择,我高兴。

  80多年前,我爷爷法政大学毕业,后来,他投笔从容,参加北伐,北伐失败,他在长沙教书。

  解放那年,我爸爸、妈妈参加工作,也选择了教书。你看多好,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我能不喜欢教师这职业吗。我的血管里真整个流淌的就是教师的血。

  高中毕业,我随着知识青年下农村的热潮去了农村。在那里,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好,公社干部让我到一所农村中学教语文。从此,我和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招生制度改革后,我考取了一所名牌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师。上班那天,我在日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上:终身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20多年了,我一直站在讲台上,当我的妻子看着我满头青丝中飘荡着不少白发时,自言自语地说:岁月过得真快啊。

  是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我清楚的记得,一个学生来我家作客时,见面第一句话就说:老师,您老了。我都迈40了。

  有诗为证,“踏遍青山人未老”,我以为,不是人未老,是说人心不老。曹孟德几多豁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马的追求,日行千里,壮士的追求,事业成功。那么,一个人民教师的追求,就在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不是吗,我送走了近20届高三毕业班,但是,我丝毫没有感到懈怠,我仍然忘我的奋斗着,几乎天天七进七出。有人问我累不累,说不累,那是假话。但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再累也开心。因为,这是我的追求,我终身挚爱着的事业。

  再过10年,我就应该退休了,望着我那一张张省级,国家级的荣誉证书;望着每年教师节春节学生邮来的贺卡;望着长沙城市的变化我高兴,我快乐,因为,这里记载着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功勋。

  下面,我要用一首小诗来纪念我们的节日。

  最忘不了的/最不能忘的/是天上的太阳/

  最丢不了的/最不能丢的/是心中的云彩/

  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我们心中只有阳光/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我们总在追求光明/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情实感。尽管文章中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作为一个中年教师从选择教书育人的职业,到二十多年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拼命工作身影已经跃然纸上。从“满头青丝中飘荡的些白发”和学生的感叹“老师您老了,我都迈40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这位教师忠诚教育事,爱岗敬业的真情实感。因此,文章感人。

  (三)思维深度

  高考作文能恰当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正反对比推理,恰当运用逆向思维,能运用系统论和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郝是具有做到思维深度的表现。下面的《勿以亲疏论是非》,就是具有思维深度的文章。

  3.勿以亲疏论是非

  《出师表》有言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这一亲一疏,导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勿以亲疏论是非。

  纵观一部卷帙浩繁的中华史,其中王朝更替、治乱相续往往能使人掩卷沉思。作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君主,掌握着对百姓们的生杀予夺之大权,真可谓:“君主一跬步,皆关民命。”就是这样,我们往往能看见一些小人,他们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曲意逢迎,把君主们的每一个毛孔无不弄得舒坦至极。于是这些人深得君主之“亲”,甚至独揽大权,败坏朝纲,明末的魏忠贤专权、清乾隆年间的和砷作乱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而贤明的君主求贤若渴,对人才亲之信之,恰恰是因为他们明是非,懂事理,才懂得亲疏之分。

  在人类社会中,自“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子”以来,亲情就成为了维系这个社会的稳固的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人们往往认为亲人们总是对自己好,因而他们总是对的,没有错的,而对于旁人,难免存着此疆彼界之心,所谓“人心隔肚皮”,难免对别人有着成见,故事中的富人即此类典型人物,而有两位人物的行为却值得我们的赞叹。

  羊子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详了,不以亲疏好恶来定是非,而是唯贤是举,诚可贵矣。

  另一位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他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之后,权力可谓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各界人士一致推举孙中山的哥哥孙眉担任广东的督都,当此之时,孙中山先生只需微微首肯,便定能保证自己的哥哥飞黄腾达,然而这位伟人没有这样做,他只是婉言地谢绝了,并说:“我哥哥才力有限,不堪担此重任。”如此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仰慕不已。

  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抛弃小我,舍弃一己之私利,来成全大我,寻求真理;勿以亲疏定是非就意味着克制感情,注重理性,让理性之光熠熠生辉!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

  【教师评点】

  这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作者先由《出师表》引出自己的观点:“勿以亲疏定是非”,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揭示文章的主题:勿以亲疏定是非其实就意味着一种广博的爱。它遵循的是一般议论文的套路,并没有别出心裁出奇制胜之处。但作者在选择事例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真可谓顺手拈来左右逢源,并且做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在揭露小人“溜须拍马”,“曲意逢迎”的丑态时,例举了魏忠贤和和砷这两个遗臭万年的小丑作论据。这是概述性论据。论证了有糊涂君王任人为亲即有小人祸国殃民。而论证圣主贤臣不以情论人时,却运用了详实的论据。羊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那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明举;孙文不为亲情所囿,婉拒迁兄为督,那是一种伟人的高尚品德。这些论据通俗易懂,令人信服。这里成功地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手,使论点更加鲜明.在论据的选用上显示出作者很扎实的文史功底。这靠的是平日的积累和功夫,不是“灵机一动”所能达到的。反映考生文化素营较高。这是读书作文的正路,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可见要写好文章,多读书,读好书不失为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