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种子的梦》教学设想
详细内容
五年级语文《种子的梦》教学设想
《种子的梦》被选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这首接近成人化的儿童诗,涉及文革背景,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很难读懂。
有些老师教学这首诗,经常一开始就出示文革的背景资料,以至于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学生总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资料理解诗意、诗情,等于直接学习作者的梦。总让人觉得很生涩,其中仿佛少了什么。
究竟少了什么呢?少了作为读者的“我”的参与,于是体验不深。作为读者,我们读《种子的梦》这首诗(包括其他诗歌),常情不自禁地联系“我”的经历走进诗中,仿佛“我”也是一枚种子,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阻碍(冰冷冰冷的世纪、褐色褐色的土地),挣扎向上,激励我们奋进的有亲人的爱(母亲怀里),朋友的支持(水分滋润、蜜蜂的赞美),还有梦想的鼓舞(梦儿孕育、金色黎明的蜜、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解读诗歌过程中,没有“我”,始终只有字面的意思和作者的意图,这样读诗是无趣无味可言的。
如何才能使学生体验更丰富,学习有深度?个人认为在教学层次上可以作如下处理:
一、想象。想象种子挣扎向上的画面,读懂“种子”的心愿。这个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抓各种意象展开想象,如“土层、阳光、大地、蜜蜂”等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或者借助学生手中画笔,“描绘”出一个个动态的画面,这是初步的直观的感知,是对诗情诗意浅层次的解读。
二、联想。联系“我”的生活经历,设想“我”遇到过什么困难阻碍,又是如何挣扎向上,表达“我”的心愿。以“我”入诗,将“我”的生活与各种意象相互联系,再现自己以往的种种经历,这是进一步的相对抽象的感悟,是对诗情诗意较深层次的解读。
三、猜想。猜想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心愿?以学生的经历而言,估计十有七八说得“浅”,毕竟他们只是孩子。此时,教师可出示文革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柯岩以及各位先辈遭遇哪些打击,又是如何奋发向上的,然后再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学生其实已将“种子”、“我”、“柯岩”融为一体,进入一种“无我”的境界(请注意:此时的“无我”与前述的“无我”是不一样的),这是对诗情诗意深层的解读,是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