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日记范文>流浪日记吧

流浪日记吧

详细内容

流浪日记吧(一)

2013.10.8

当你知道某些事情就在你眼前发生,而你却无法去改变什么时,除了心有不甘,除了心的一丝无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whatcanwedo???时常问自己,自己生活到现在,到底有些什么意义,我做了些什么,感觉生活就这样迷迷糊糊的就过了整整几十年。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应该自己努力去争取自己想去的的成绩,但是人都有懒惰的思想,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去实现这些梦想,而是这个现实,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差不多的,到处都有阴谋与诡计。某些时候怎的好想念小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我们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整天想的就是杜宇整个世界的各种好奇。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家和父母一家人坐在房子旁边,虽然那时候的生活条件不怎样,但是没当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满眼的星星和听着各种那个小动物的叫声是,心里士多德安谧与自由。记得那时我还撒呼呼的经常问我那在我眼里显得知识渊博的爸爸,为什么会有星星,为什么会有去取的叫声,,,,,然而过了十几年之后,现在的我们已经几乎是忘记了那种三一的生活,每天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忙碌着,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而忙碌着,从不成停下脚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些事我们非做不可嫩。原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尽力这样的问题,光品我们这些个人是无法反抗这些现实的。有些时候,心里加载项,我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是一种新运,还是一种被省呢,

幸运的是通过了重重考验来到了这个世界,这厮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啊;但是雨鞋时候,看到社会,看到现实的找你各种现象而我们不能去做任何改变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不是多余的。有些时候,真觉得自己是一个背光的世界,那份隐藏在骨子里的孤独与机密哦,恐怕只有自己才能才懂吧。有些时候觉得自己是演示背光的人,但是每个人都不想变成这样,只因为uwomenshenghuozaizhege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就必须的要适应一切,狠狠,弱肉强食的社会。感觉有些事情只能自己独立一根人担负起来,这些事情,我想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吧。。。。。。。。。。。。。。。。

流浪日记吧(二)

邱妙津日記

「自己一定要寫作,如果不寫作或太久沒寫作人生就完全沒有意義,我生活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要寫作。」──邱妙津,1994.01.16

對這一代未及深思愛與死的真諦的文藝青年們來說,《邱妙津日記》提供的,不會是件懷舊的紀念品而是一個朝聖的座標,以及面對誠實之愛的靈魂練習本

...

如果沒有付印,原稿上這些鉛筆書寫的字跡,也許再過幾年就會消逝了吧。像一個漸褪的夢,教人無法判清倒底發生過什麼,又是因為什麼而錯愕驚醒。讀著這份日記,我們越來越不能分辨:邱妙津是真正的活過了,抑或真正地被自己從這世上註銷了?一切就是那樣發生過了,所有事件的痕跡卻越發難以被定義,被記憶。在日記中,越是看著她親手埋葬了青春,越是感到青春靈魂之哀悲未了。人生長夜,她的日記竟像是她自己唯一的商量對象。

彷彿從未有餘波盪漾似的,她去世竟然已經十二年。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所有震驚於她戲劇性死亡的青春靈魂或許曾經想像這個彷彿夠遙遠,夠客觀的時間數字,足夠她們去恢復,去解謎。孰知白駒過隙,還不夠喘上第二口氣。彷彿邱當年無法趕赴的,前景無限的時間尾端,一下子追上來,把一切感受都終結了。時間重新啟動,錯愕也重新啟動:都倒錯了,難道不該是作品先於作者先成為逝者?

這些筆記本,嚴格工整的鉛筆字跡,慎重其事、密密麻麻──何等豐盈而沉重的逝者記憶──這些或將成為她們這一代人最後的手稿。

物傷其類。有一代人註定在進入她日記時感到焦慮而猶豫,甚至被恐懼攫奪,不知道自己可以決定什麼。對這世界,對愛人,對自己,究竟該無情還是多情?

關於一個早夭的作家,這些未帶走的筆記本於她作何意義?無人能料想。在如今這個私密心情身世都逐漸習慣於以鍵盤輸入、網路承載流布的國度,這批遺稿反倒更像是被虛構出來的怪物一般──這也引人遐想猜疑:若邱未死是否還會有這樣一批手稿而非網誌文章?網路能即時回應(或被打擾)的特性是否有可能為她的死亡帶來一線轉機?若果真如此這批日記手稿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內省深度與純粹?

無法得證。彼時她的心思彷彿已在幽冥之境,一本本筆記本則宛如劫後餘生──是愛的禮物,未竟的生命責任,等待祭司解讀的天國書信。這些日記內容,像一組組求救或告別的密碼,在記憶縫隙間載浮載沉,溫柔地行過情緒幽谷,有時卻也百般嚴厲檢驗著邱自己的藝術志向與餘生。

關於她,意識底層倒底是什麼樣的景觀,十多年來,沒人能看得真切明白;但卻讓人窺看後以為自己會變得強韌,更懂得那些幽微的悲傷。

人們會看到:這批日記經歷的七年期間,激情的星火燒盡,灼痛地熄滅了,繼而籠罩的是更大的黑暗。記憶彷彿鎖入一個透明密封罐,能清楚地被凝視,卻道不出任何感覺。與任何人都毫無關係。

邱妙津去了遙遠的地方──我們卻還在路上。

●每次上中興號跟爸爸或姊姊揮手,心裡那種不忍,他們哪裡知道他們又要把他們的女兒妹妹送去過什麼樣地獄般的生活。姊姊問我「把自己逐到那麼遠的地方,真的是為了理想嗎」,放逐,真的放逐,我說台北和巴黎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放逐,有家歸不得的放逐。──1990.01.03

●這世界太寂寞也太冷寞,什麼樣的文章都有,就是沒有談論關於如何活著的東西,文學不就是訴說關於「如何活著」的事。(寫幾本書,有一個人可以愛)。就是這樣,人生只維繫在這個東西之上,其他的很難使人活下去。──1992.05.31

●爬上去,再利用寫作爬上去,埋頭苦寫,不相信你無法瞭解世界。生命的挫折正好有助於埋頭苦寫,不管世界。──1992.06.26

●死亡和瘋狂都沒什麼好害怕的,它們只是內心的幻象,我可以用更大的愛克服它們的,儘管我要再受多大的痛苦與折磨,我還是要述說愛是不滅的。──1995.04.14

●早從相識之初,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我印象深刻,嚴肅、專心、不被打擾、宛若儀式的完成,無論歷經怎樣的遷徙變動,她總把這些日記帶在身邊,我知道,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她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把驚人的誠實、熱情投洩在這裡。──賴香吟(編者)

關於作者:邱妙津|1969-1995

台灣彰化人,一九六九年生,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台大心理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前往法國,留學巴黎第八大學心理系臨床組,一九九五年六月日在巴黎自殺身亡,得年僅廿六歲。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充分顯現,曾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並以〈寂寞的群眾〉獲得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除了寫作,邱妙津還擔任義務性的心理輔導工作、雜誌社的記者,同時拍攝了一部長度三十分鐘的十六釐米影片《鬼的狂歡》。

一九九五年六月邱妙津驟然辭世掀起了台灣文壇一陣驚愕,隨即造成一時風潮。同年十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書中的「拉子」、「鱷魚」等詞也成為台灣女同志習襲用的自我稱號。最後一部作品《蒙馬

特遺書》更由導演魏瑛娟搬進劇場,這都證明邱妙津作品的影響之日久不衰。主要著作有《鬼的狂歡》、《寂寞的群眾》、《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等。

出版社: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作者:邱妙津

書系編號:印刻文學176頁數:610頁

圖書規格:25K.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裝訂:精裝+書盒版.單色+部份彩頁ISBN:

978-986-6873-51-5

EAN:9789866873515成陽書號:INA176-1

媒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