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详细内容

【篇一】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63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

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

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

所有的倒装句。

七年级(上)

《童趣》

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状语后置,应为“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2.徐喷以烟(状语后置,应为“徐以烟喷”)

《<论语>十二章》

3.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仁为己任”)

《山市》

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于)楼上”后置]

《<世说新语>两则》

5.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句宾语“何”前置)

《河中石兽》

6.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7.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七年级(下)

《伤仲永》

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

《木兰诗》

9.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

《孙权劝学》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1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口技》

12.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应为“会大宴宾客”)

《狼》13.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

八年级(上)

《桃花源记》

14.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

《陋室铭》

15.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之”)

《核舟记》

16.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1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记承天寺夜游》

18.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1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观潮》

2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于鲸波万仞中”后置)

2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于水面”后置)

《湖心亭看雪》

22.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23.大雪三日(定语后置,“三日”修饰“雪”)

八年级(下)

《五柳先生传》

2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

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为介词结构后置)《马说》

26.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

2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

2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2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小石潭记》

30.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岳阳楼记》

3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32.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

之江湖”)

3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醉翁亭记》

3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36.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省略句,省略宾语;倒装句,状语“以文”后置)

《满井游记》

37.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状语后置,“出于匣”即“于匣出”)

38.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状语后置,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者”)

3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应为“未知之也”)

九年级(上)

《陈涉世家》

40.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应为“以尉首祭”)

《隆中对》

41.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

42.曹操比于袁绍(状语后置,应为“曹操于袁绍比”)

43.信义著于四海(状语后置,应为“信义于四海著”)

4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状语后置,应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于秦川出”)《出师表》

4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状语后置,应为“于桓、灵未尝不叹息痛恨也”)

46.咨臣以当世之事(状语后置,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

4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状语后置,应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九年级(下)

《公输》48.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罪”)

49.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0.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51.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应为“管夷吾于士举”)

52.征于色(状语后置,应为“于色征”)

53.生于忧患(状语后置,应为“于忧患生”)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鱼我所欲也》

54.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者甚”)

55.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前置,应为“此谓之失其本心”)

《惠子相梁》

56.夫鹓鶵发于南海(状语后置,应为“夫鹓鶵于南海发”)

57.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5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邹忌讽齐王纳谏》

59.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

60.欲有求于我也(介词结构“于我”后置)

《愚公移山》

6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62.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

6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篇二】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河中石兽学案成品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六课一课时教案

导学过程环节一、【自主预习】

1.课文背诵展示

2.作者简介:本文选自《

》。作者_____纪昀,字_____,____代______家、学者,晚号______,道号________,谥号文达。《》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_____(年号)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_____________四档

3.说说你所了解的纪晓岚:

4.在原文中标注重点文言词汇的释义,并给划线字注音: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环节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根据上面对重点文言词汇的解释,翻译全文。(尽量自主完成,适当可以小组讨论)

2.总结本课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通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去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

文言句式: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

(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

(3)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了动词“求”的后面)环节三、【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山门圮.于河()(7)不更颠.乎(

(2)阅十余岁.()(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曳.铁钯()(9)一寺临河干.(

(4)湮.于沙上()(10)竟.不可得(

(5)尔辈不能究物理..()(1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如是再啮.()(12)遂.反溯流逆上矣(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6)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译文: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简要讲述这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