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详细内容

'【篇一】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篇二】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1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2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新教学,助你成功!3

【篇三】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案【篇四】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涉县第一中学聂建明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诗歌意境。

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一、导入,介绍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二、单元技法切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鉴赏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诗题解读: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夜归鹿门歌教案

佛门清静——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附【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四、合作探究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侧重点,说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闻一多《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孤独一人,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情境宁静、超脱,悠然自得。

此诗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所以闻一多说孟浩然“诗如其人”。

3、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答:①前四句中,“山寺”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五、深入探究——诗眼题型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2、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六、拓展练习: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问: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字,你认为“恨”与“悔”哪个更好?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恨”字更好。“恨”即“遗憾”之意。因为这首诗描摹了诗人被流放渡海时观赏到奇绝的海天美景、领略到独特的海南风情的场景。抒发诗人虽被流放却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悔”指“后悔”,诗人是被贬而非主动到海南,无从后悔,用“悔”不符合诗意。

七、布置作业: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同:自然之景与诗人之情高度融合,全诗都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情感上孟诗更多的表现归隐的情趣,而王诗则还有情感的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附《归嵩山作》译文及简析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1-12-0822:02:37|分类:选修一|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银川一中王娅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第一课)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我们刚讲完李白,杜甫,这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在开始讲授第二、第三单元时,我就将两个单元合在一起,讲李白,就将中学时学过的李白所有诗歌归纳在一起学习,学新课复习旧课,力图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讲杜甫,也是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但课文在涉及到孟浩然时,只选了一篇《夜归鹿门歌》,而孟浩然也是盛唐的著名诗人,高中生应该对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基于这个原因,我选择《走近孟浩然》这个课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后,理解他的矛盾思想,了解古今文人对他的评价。

2、在领悟他的山水田园诗特有的意境时学习他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学习孟浩然平淡自

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上课时,导入新课,我借用了学生的课前演讲: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又全班背诵《春晓》,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孟的这两首诗都是前半篇写乐景,后半篇都带着淡淡的忧愁与寂寞?在大家迷惑的目光中,请同学们继续带着问题听课。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导课,也是线索,其实也是本课的难点:孟浩然的矛盾思想——一生都想出仕,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复杂的思想。

2、学生们表演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四幕课堂情景小剧,用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大家直观的了解了孟浩然的性格特征,了解了王维,李白,杜甫等人对孟浩然的评价。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通过视屏介绍了襄阳的地理和历史,介绍了鹿门山成为圣山的原因:

2、补充介绍了孟浩然与唐玄宗的一次不期而遇,因一句诗“不才明主弃”惹怒了皇上,皇上说:“卿不求仕,而朕未曾弃你,奈何诬我?”最终放归襄阳。

3、理解孟浩然的矛盾思想;分析了这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明了他很多诗中存在的淡淡的忧愁和落寞之情。

〔探索与创新〕

新教材容量较大,刚开始新教材的教学,只是先按照原先的教法揉进新教材的理念进行教学。后来,发现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掌握太肤浅,甚至是没有掌握。在与学生充分交流后,发现学生对上课的进度根本不适应。如果不发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确实难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预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重视。

过去虽然也强调预习,但是学生怎样预习,预习效果怎样没有反馈,教师无法加以监控,多只流于形式,学生也未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专门设计了语文预习作业,要求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完成,以便教师有时间批阅,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便于上课解决。其格式一开始只有六个部分组成:课题、作者(包括作者介绍)、出处、生字词、质疑(存在的困感)、心得(对整篇文章的感悟)。随着实践的深入,为了更能体现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我们又加进两个项目:赏析(对精彩的句段的感悟、欣赏)、探究(主题探究或某一问题的探讨)。

在近年的教学中,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经常尝试以课前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以活泼新颖的语文活动为辅,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接触新事物的能力强,特别善于表现自己,只是缺少一个平台。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不能只会教书,而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一直保留着民一班的一次语文活动课录像,他们从开始的策划,到中间的排演,一直到演出,每个同学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想象力。其实只是他们本班同学自己观看,就我一个观众而已。但是,几年过去了,那些孩子们还总给我提起那次活动课,说是最难忘的一节课。仔细想想,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罢了。

从此以后,教授新学生时,从高一开始,我就喜欢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刚开始我帮他们设计规划,指导排演,后来我就不管了,只给个题目,说说要求,他们就可以就地取材,或者自己查资料,排出精彩的节目。

这次观察课前,我只是告诉课代表我的一个设想,应该有这样的几个场景,能够表现出几位诗人相见时的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其他的我什么都没有过问。周一课代表给我看了一下剧本,说他们自己排演,不用我管。直到上课时,我才和大家一起欣赏了11分

钟的精彩演出。

学生们表演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四幕课堂情景小剧,用合理的想象,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大家直观的了解了孟浩然的性格特征,了解了王维,李白,杜甫等人对孟浩然的评价。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观察的老师在评课时说,这是最精彩的11分钟,全班同学注意力集中,神情专注,无一走神。应该是最为有效的课堂时段。

课后,他们激情未退,一直给我诉说他们怎样查资料,怎样选演员,怎样排练,怎样聪明的救场,又有怎样的遗憾,还有怎样的收获和感悟。我和他们一起喜,一起乐。

〔积极反思,不断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这个教学理念我一直坚持不放弃。教师的作用就是引路人。我们只要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指出学习方向,学习目标就可以了,至于怎么学,学多少,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我们决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后果一定是费力不讨好,谁也不愿意像鸭子一样被人提着脖子灌食物吃,更何况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最强,叛逆性最强,个性膨胀的时候,更不愿意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做。所以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放手,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学习。

基于教材的更新,理念的更新,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反思过去在教学上的种种弊端,归纳起来是“四多四少”:

1.关注教材较多,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较少;

2.关注课堂教学较多,关注语文活动的开展较少;

3.课文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理性分析较多,学生的自主感悟探究较少;

4.语文评价关注学业内容较多,关注非学业内容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较少。

语文活动是解决这些弊端的一种好方法。为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精心组织了各种语文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舞台上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撞击,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编导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事实证明我是对的,孩子们很有能力。在这次课前几天,他们查资料证明几位诗人谁大谁小,应该有怎样的称呼;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选演员,编台词,并巧妙地把学过的诗词融入其中朗诵出来;激情满怀地朗诵到最后一句时忘了诗句,灵机一动用一声长叹结束,大家都会心一笑并不去追究。演出获得成功。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原计划中的《夜归鹿门歌》解析的很匆忙,孟诗的语言风格也没有来得及分析。第三个目标学习孟浩然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没有完成。下节课还需花时间完成。评课时,老师们指出我的目标定的太多,一节课完成一个目标,最多两个就可以了,不能贪多嚼不烂。我完全接受批评。今后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适度。

【篇五】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孟浩然

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淡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夜归鹿门歌教案

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写景和用典的好处。

5.小诗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6.将此诗与下面一首诗比较,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篇六】夜归鹿门歌教案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汇报课公开课教案89

公开课《夜归鹿门歌》教案;向军;【学情分析】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

2.

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教

公开课《夜归鹿门歌》教案

向军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

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

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对汉江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带家眷,隐居于鹿门山,因此,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中,后来,在长安谋仕不遇,游历数年后,决定步庞德公之后尘,隐居鹿门山但是,只是偶尔去住住,不过是标榜隐居罢了所以题曰《夜归鹿门歌》,虽有写实之意,但主要还是表明归隐的志趣。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学生讨论),明确:缺少了诗味。

3.讨论:试从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删除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①堵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结:《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清淡的笔墨,抒写了隐逸的情怀,塑造了隐士的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事实上,诗题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诵读诗歌,读出仙气儿,争取背诵。

五、拓展训练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ppt展示)

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

六、比较阅读:

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完成课后第三题,分析王维的《归崇山作》,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