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富价值观缺乏身份认同(一)
详细内容
今天,人们很难说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士到底有多少,要想说出其中的“绅士”有多少可能更加困难。不过,依据16世纪英国人曾经使用过的个人收入标准,我们也许能得出一些结论。随着中国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之后,迈入知识和服务型经济社会,中产阶层的职业身份可能是经理、工程师和技师,其中包括银行、航空公司、连锁饭店和媒体业的各类经理人员。
依据不同方法评估这个新兴中产阶层的规模,得出的结论其实都非常相近。考察他们的基本收入时,无论是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3500万人,还是年收入达到7.5万元的5000万人,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大致在上述两个数字之间。
无论我们运用什么标准界定这个阶层,有一点都确定无疑,那就是在今天,它代表了一些社会精英。因而, “中产阶层”一词可能只是代指那些生活水准、消费方式(包括旅行、娱乐、着装、教育、住房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中产阶层日益相近的人。事实上, 这些经济精英给来华旅游的欧洲朋友留下的最深印象,大概就是他们的豪华房车、名牌服装和饮食习惯,就是“他们像我们一样生活”。
然而,从绅士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这些人最有教养、富有旅行经验,往往掌握多门语言。他们懂得新技术的价值,懂得新技术如何为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休闲活动日益重要。因此,诸如高尔夫一类的各种运动的兴起,都需要占用人们的大量时间。
缺乏身份认同的中产
虽然财富逐年积累,阵容日渐壮大,但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往往缺乏明确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很多中国人也很难将中产阶层与精英阶层区别开来。实际上,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消费额等都可以量化,观念、行为的变迁却很难量化评估。
而且,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西方的价值观之间发生了深刻的内在冲突。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建立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强调行为的正当合法性(义),不重视利益(利);与之相反,现代西方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和利益。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思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这种“义利之辨”,也就是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或者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它是个人价值取向的体现,反过来影响了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结构得以形成,也促使个人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身份认同。现在需要一个社会角色,它能够消弭儒家所说的君子(即绅士,他们重义轻利)与小人(即缺乏教养的庸俗之人,他们重利轻义)之间的冲突。在中国传统的“绅士”概念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折衷因素,进而吸收其中重要的价值观,造就现代的中国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