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包装认证>绿色壁垒与ISO14000

绿色壁垒与ISO14000

详细内容

一、直面“绿色壁垒”问题

  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形式,对商品进行准入限制。主要包括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形式。它将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

  由于WTO有关环境条款过于向发达国家倾斜,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环境问题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近年随着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进口禁令等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另一种限制——“绿色壁垒”悄然出现,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加入WTO,一方面意味着我国要按照全球通行的规则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也间接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关税的降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乘着当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的形势,运用WTO环境议题的漏洞,开始推行“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如何冲破这些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顺利发展,是我国“入世”之后必须直面的一个严肃的课题。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组织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不统一,各自实施一套标志和审核办法,事实上已经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了“绿色壁垒”。为了切实保护环境,消除“绿色壁垒”,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1993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进行环境管理工具和体系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起草制订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ISO14000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ISO14000标准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新理念,其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不增加并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无论对环境好还是差的地区”。它将环境保护的目标渗透到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产品的标准的整个过程,协调全球的环境行为,使以此制定贸易壁垒的国家有所收敛,以体现贸易公平。

  我国的企业要摆脱对外贸易中受制于人的被动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的新形势,迅速着手开展ISO14000标准实施工作,实现与国际接轨。我国青岛海尔集团及时把握了机遇,在国内率先通过ISO14000标准认证,推出了无氟节能冰箱,因而产品畅销海内外,海尔也因此成了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2.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由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因此逐渐发生了变化,广大消费者更乐于购买符合环保要求的商品,如无氟冰箱,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无防腐剂、无色素、无添加剂的绿色食品等。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青睐,77%的美国消费者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意向,40%的欧洲人喜欢购买绿色产品,其中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环境因素。

  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日益走俏,“绿色产业”方兴未艾,出现了“绿色市场”。“谁拥有绿色产品,谁就将拥有市场”。

  走绿色生产之路是我国企业的明智选择,而实施ISO14000标准是绿色生产的最佳途径。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环境价值,改善了企业的环保形象,提高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对交易相关方的影响

  ISO14000标准中规定,实施认证的组织要对自己的相关方施加影响,要求相关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即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必须在2002年12月31日前获得ISO14000标准认证。日本松下公司也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必须通过ISO14000认证。对我国企业来说,欲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实施ISO14000标准认证乃是基本的前提。

  ISO14000标准颁布以来,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在一些国家掀起了认证热潮。日本已获认证的企业,1999年1月达1 542家,2001年达5 000余家,居世界第一。截止到1999年底,全球84个国家颁发的ISO 14000认证证书达14106张。美国及欧洲各国是推行ISO14000标准最活跃的地区。随着ISO14000系列标准陆续出台,世界上采用这套标准的国家将越来越多。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而言,为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开创我国出口贸易的新局面,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我国印刷和包装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由于印刷业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根据“入世”签署的有关协议,允许在中国加入WTO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印刷市场不完全对外开放。因此,国内相当一部分印刷企业还看不到我国“入世”后所面临的紧迫形势,思想准备不足,安于现状。有的企业错误地认为搞ISO14000认证是企业花钱,社会获益,经济上划不来,因此不愿意进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革新和选择无环境污染的工艺技术。如洗版液,无毒替代品早已诞生,但仍在使用四氯乙烯与亚丁醇的混合物;又如,还有一些企业对凹印工艺中苯的污染视而不见,凹印仍用苯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对我国的印刷和包装行业来说,危机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中国“入世”后十年内,各种关税将锐减或接近于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按WTO的规范运作,印刷市场也将彻底开放,外来同行的强大的竞争是无法回避的。更何况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制定了包装法规政策,有的国家更实行了“环保标志”制度,以此来提高自己产品在海外市场中的竞争力,构筑起坚固的“绿色壁垒”。如果我国的印刷和包装企业不采取措施,继续忽略企业的环境责任,那么,所谓的开拓海外市场将仅仅成为一句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最终失去的可能不仅仅只是海外市场,国内已占有的市场份额能否长久地保住也将成为疑问。


  近年来,我国部分出口商品及包装因不符合某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及相应环境指标的要求而蒙受巨大损失。如江苏一家企业出口欧盟的服装仅因拉链含铅量超标而被退货,造成百万元的损失。山东荣成出口日本、韩国的虾仁、鱿鱼,因细菌超过该两国国内标准而被退货。上海一家针织品出口公司向欧盟出口童装内衣,因含偶氮染料和甲醛超标而被迫停止出口,仅此一项一年就要减少外销500万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至1999年的3年中,我国出口商品因遭“绿色壁垒”而受阻的价值高达200亿美元。

  可喜的是,目前,国内业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并正在积极地采取应对措施。在印刷行业中,青岛海尔丰彩印刷有限公司、多元数码印刷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印刷材料分公司等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已通过ISO14000认证;在包装行业中,上海紫华白猫有限公司、上海紫藤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国包装行业通过ISO14000认证较早的企业。由于通过环境认证,提升了企业形象,与其他企业相比,更容易争取到国外大公司的委托加工业务,目前企业已成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肯德基、博士伦等世界知名品牌包装盒生产供应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


作者:蒋 莉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来源:中国柔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