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血的血战――中国补血产品市场竞争案例(一)
详细内容
2002年已过去了一大半,中国补血市场的战斗仍在继续。据业内人士分析,引燃这场战斗导火索的是去年年初刚上市的补血新品血尔。去年年初,包装鲜亮的血尔出现在沿海一带的大中城市。它凭借鲜明的市场定位主打城市女性,矛头直指定位宽泛的补血市场老大红桃K。为抵御血尔的进攻,一直号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红桃K,加大了对城市的“炮火”支持,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与此同时,另一个补血产品巨头东阿阿胶也在磨刀霍霍,力争扩大版图;上市不久的太太药业更是保持一惯的沉稳作风,既要保住诸侯混战的保健品市场份额,也不放弃争夺激烈的处方药市场;另外,靠广告轰炸争夺市场的朴雪、靠“浸入式感性诉求”广告取胜的朵而也在积极参与着这场“不见血的血战”……可以这样说,这两年的“血战”比前几年的“血战”更加残酷,企业如有丝毫松懈闪失,就会在市场上陷入被动。本文总结分析了两年来中国补血产品的竞争状况。请看本期“中国补血产品市场竞争案例”。
点评
保健品市场还是一池混水
张辉
细说起来,中国的“补”字本身就给了保健品企业许多机会,“补”字之博大、之抽象让很多企业生存了下来,反正最后的效果只是个“大概其”,喝了肯定比没喝好,大家就干吧,谁喊的声音大,谁的包装好,谁就能**。于是一轮接一轮的混战开始了,由于消费者根本就分不清小瓶子里的液体到底包含了什么“宝贝原料”,就只能从宣传上判断谁好谁坏,这种条件导致了保健品市场重营销、轻效用的现象。
直到今天为止,保健品市场还是一池混水,虽然政府对保健品的“功效”宣传作了很多硬性限制规定,“食”字、“药”字也清楚地分开,但保健品市场依然深不可测:比如保健品的成本到底有多少?为什么有些产品的零售价是成本价的10倍?这些问题企业不愿回答,因为企业不愿告诉你消费者有多傻,广告费有多贵,经销商有多黑,终端店有多狠。
对于保健品,判断只能来自你自己:如果感觉产品确实有效,价钱对于你自己来说还能接受,你就买吧。
1挑战
血尔打了红桃K的软肋
★定位。针对红桃K面向所有贫血患者,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服用,血尔则在一点上突破,主攻女性市场,特别是白领阶层,因为白领阶层消费潜力最大。据有关资料,城市年轻女性是贫血的高发人群,城市白领女性是一个很大的潜在补血市场。从消费者群体的定位策略可以明显看到,血尔不想与红桃K正面相遇,而是避其锋芒。血尔要以分割市场的策略,以图占据一定的市场优势地位,抢占一山头为王。这一招虽然没有起到“一剑封喉”的作用,却着实让红桃K吓出一身泠汗。
明眼人一看便知,血尔是反红桃K之道而行之的,红桃K的广告宣传的是“红桃K补血快!”。血尔却倡导“补血功效更持久”。上市之初就宣扬了其产品是由诺贝尔成果转化而来,其“生血因子PI与强身因子EAA相溶,实现了效果持久的补血”技术的新突破,抓住了城市消费者的心理,并迅速形成一场补血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