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游记
详细内容
篇一:《明孝陵游记》
明孝陵游记
对于南京,我有着一些说不出的亲切感,它是六朝古都,也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同样它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就像同学说的,去南京就是为了感受它的历史文化气息。没去南京之前,就听同学跟我介绍说去南京一定要去夫子庙,中山陵,玄武湖,雨花台等等,但是同学没有跟我推荐明孝陵。但是我觉得明孝陵还是值得我去看一看的。明孝陵作为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寝,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得到南京人的足够的重视,我为它感到可惜。即使这样,也不会动摇我去的决心。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和同学结伴一起来到南京,在去明孝陵的途中,我们发现一路上有好多景点。我们还发现中山陵、明孝陵其实是在一起的,确切的说,应该就是“隔壁”,那这样游玩就很方便了。
进入钟山风景区,路两边的树就让我大发感慨,路两旁几乎全是Y字形的大树,而且蛮粗的,感觉很高大,我觉得如果是夏天,这些树一定很茂密,走在树荫下肯定很凉快。但是我去的时候是快到冬天了,没有什么树叶,看不到了,但是也不是完全一无所获,至少我发现这些树的树干的轮廓格外清晰,有种肃穆之感。后来我们去别的景点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树,感觉南京这种树很多,感觉很有历史了。我觉得南京的绿化做的还是不错的,这不禁让我想到很多地方,总感觉秃秃的,我觉得应该多种一点树和草什么的。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其实我来看明孝陵,有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在我国古代,更是很看重孝,这是评判人的一方面。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我始终觉得,这样的品质应该一直都在。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明孝陵经
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看到明孝陵的大金门,第一感觉有一点像古城墙,说实话,其实我之前没有见过这么古老的建筑,我没有去过北京,我一直很想去北京看看,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一看的,以前的时候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这种城墙,感受不是很深,现在亲眼看到了,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果然还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比较好。我看到门上面都长满了枯草,更为它添了几分别样的韵味。我还看到门下的雕花很精细,我很喜欢这样的雕刻,这样的艺术应该继续保留下去,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还看到门上的锁,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门就是木头做的,然后门上的锁就和我看到的一样,我还能想象到敲门时的声音。我一直觉得木头做的门有古色古香的韵味。说到木门,我又想到木头做的家具,现在的家具远没有以前的好,古代的时候,木头做的桌子椅子应该很结实,能用很长时间,现在呢,好多都是劣质的。按理说现在的技术发达了,做出来的东西应该更好,更坚固,可是,事实上呢?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吗,还有我还想到一个问题,现代人对木头需求量很大,所以就乱砍滥伐,导致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多种树木,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不用一次性筷子。
来到明孝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孝陵的神道,神道还是蛮长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道路,明孝陵神道的主要路段是“石像路”与“翁仲路”,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明孝陵神道的石兽中,以象为最大,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石像路的尽头是一对高达6.52米的白石望柱,其上雕刻云龙纹,又称华表。神道在此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路旁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看到神道两旁的石兽,感觉就像是活的,当时我就想,建造石像工程很复杂吧,古代中国人民真是很有智慧啊。两旁的石像有的跪有的立,是表示夹道迎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说明古代的中国是很注重礼仪的,我们是礼仪之邦啊。我觉得这段神道虽不像长城那样长,但是它
有自己的特色,站在神道的中间,感觉自己就像是领导者,它们都朝拜自己,它们更像是守护者,守护着这片土地,让它不被侵占。它们在那里一动不动,正是体现它们的衷心。
享殿的这些台阶也很特别,都有雕刻花纹,还有龙头装饰,虽然历经时间的磨损有些残缺,再加上冬天树木凋零,更显沧桑。但在这残缺的遗迹背后,仿佛可以看到当时陵宫的雄伟和气派!享殿前的台阶栏杆上的雕刻十分精细,可见当时皇陵的奢华好了,终于来到了享殿,不过由于游客太多,并没有拍摄到好的享殿全景。“享殿”,在各种陵宫中是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位于陵寝中轴线上的供奉饮食起居的‘寝’宫前,是陵宫内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享殿也称正殿、灵庙、祭殿、皇堂,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在享殿屋檐角上拍到了这样的雕像,给人威仪、庄重的感觉,应该也有震慑的作用。
孝陵明显高大雄伟许多,高耸的围墙下只有一个门洞,透着一丝神秘。此时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站在了孝陵前面的升仙桥上了!升仙桥有整个建筑这么宽,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被忽略。走过升仙桥就可以到达孝陵脚下。升仙桥两侧的石雕栏杆也非常的精美,可以想象当年的恢弘气势。站在升仙桥上可以看到孝陵的外观。过了升仙桥就到孝陵了,抬头向上望去,更觉得围墙高不可攀,同时围墙看上去也非常陈旧,站在下面,感觉自己即将穿越历史,去探究孝陵里的秘密。抬头看看高耸的围墙,这走上去要多少台阶呀,从通道口向上看,暗暗的,没看到尽头,心里有点发慌,犹豫了半天,还是决定先一起上去看看。沿着向上的通道走到围墙的顶端,再向下看,感觉自己像是明朝守城的士兵,站在城门上一样。
孝陵的后面就是宝顶。宝顶并不很高,只是绕着山头走一圈,从下走到上,再从宝顶上走下来。周围全是凋零的树木。宝顶林中看孝陵虽然是冬天,没有什么花繁叶茂的景色,但树枝的线条到也勾勒出另一幅图景。走在这条路上,似乎正在穿越历史,穿越那明代厚厚的城墙。宝顶绕一圈以后,还是会回到孝陵的围墙下,不过是在围墙的反面了。墙体虽有些残缺,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墙体雕琢精细的花纹图案,很有一种考古的味道。残缺的墙体,精细的花纹都述说着历史的变迁,墙上长出的叶子似乎预示着新的希望。{明孝陵游记}.
至此孝陵算是看完了,然后本来可以去其他景点的,但考虑有点累就准备回去了。于是我们决定回去。回想明孝陵的整个参观过程,虽然景色并不是非常的美,
但我们更多的是来感受当时帝王的大气,看着有些建筑已经有些不完整了,我不禁想,这些建筑的存在,是先人智慧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把它们保留下来。这些遗产带着浓重文化气息,所以希望我们把它保护起来。此行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古代一样,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不虚此行。
篇二:《明孝陵游记》明孝陵游记
2014年3月16日,目前为止今年的气温最高的一天,近几年来我和儿子起来最早的一天,也是儿子小学生活至今规模最大的一次出游,也是目前为止集体活动最远的一次。。。总之,好多的”最“。这次春游的目的地是南京明孝陵景区,主题是”春到梅花山“。虽然在南京求学三年,但那时候交通没现在方便,最主要还是因为经济的拮据,所以几乎没怎么玩过,对南京的好多景点也不是很了解。出行之前也没看多少旅游的攻略,一是认为跟团出行,个人的意见还是不要太多,听从安排就是了;二是觉得春天阳光明媚,结伴而行,赏花踏青,随意走就已经很惬意了。
partone:星夜出发
可能因为我们经常出门玩,所以小朋友虽然很期待,但也不是激动到难以入眠。凌晨4点30分,儿子还在呼呼大睡,我一边给他穿裤子和袜子一边轻轻的叫醒他。洗漱吃饭比平时上学顺利和快速多了。一切就绪,出门时已经5点了。这么早出门都小朋友来说也是很难得的经历,他很兴奋的说,妈妈,你看,还是黑天呢,还有星星呢。不过怎么看不到月亮啊。哎呀妈妈你看,那辆车深更半夜的去哪儿啊?我们是去梅花山春游有事,他干嘛啊?5点30分,旅游大巴载着全班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出发了。以为早早起床的孩子们会在车上补个觉,不过难得这样的轻松氛围,他们有怎么会浪费这样美好的时光呢,孩子的天性展露无遗,嬉笑打闹,分享食物,大人也都很宽容他们甚至有点放肆的吵闹。到了导游组织大家表演节目的环节了,导游问小朋友们班上最帅的男生是谁,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潘阳--!其实儿子在班级里远算不上帅的,不过在他们单纯的审美观里面,可能”成绩好“、”被老师表杨”、“听话的”就是帅的,又有谁去跟他们较真呢?“最帅的男生”被喊到大家前面表演节目,儿子虽然腼腆倒也不怯场,朗诵了一首我都不太熟悉的古诗。算是开了表演节目就是背古诗的先河。在大多数人都背了古诗的情况下,我又鼓动儿子上台唱了首“最炫名族风”,算是开了流行歌曲的先河。期间,我尝试着拍了好几张照片,不过,卡片机就是不给力,汽车行驶的小小震动中,怎么也拍不清晰的照片,看来入一台单反是势在必行了。
parttwo:初到梅花山
9点多到达目的地,导游没有给我们安排游行路线。老师把我们分成四个家庭一个小组,分散活动。潘阳是第一小组的组长,在门口集合拍了几张照片后就进景区,直奔梅花山而去。虽然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梅花最盛放的时候,但难得的好天气,温度又很宜人,一路上泛泛的都是或青春作伴呼朋引伴,或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游人。路边好多卖小玩意的人,看见孩子自是大力推销。孩子们见到新奇玩意也是移动不了,好说歹说现在买了带着太累赘,答应回头的时候一定买,才好不容易把眼光从玩具上移开,一头扎进梅山撒欢了。
才走了没多久,我们的四人小组就走散了,我家和另外一个男生家庭走在一起,而那两个“最活泼好动的女生”(儿子的原话)则不知去向了,这让身为队长的儿子深为自责。我们让四个小孩行动一致尚且如此困难,想来老师调教几十个孩子定然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男孩子们在一起,最爱的就是追逐,打闹,地上随便捡个树枝或是手上的饮料瓶都是武器。遇树爬树,遇石翻石,遇沟跨沟,不走寻常路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partthree:明孝陵
走在传说中的明孝陵神道上,那些青砖石板,历经600多年的雨水冲刷,行人践踏,磨砺得光滑锃亮,它们默默的见证了六朝古都的权利更迭。一代帝王建陵的辉煌以及死后短暂的尊严在它们看来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吧,凡夫俗子的分合聚散,悲欢离合,在它们的面前更
是显得微不足道。在时间面前,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尚且如此无能为力,我们这些凡俗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及时行乐,有什么“大事”能烦扰我们的心情,占有我们的思绪,那些蝇头小利,又怎么呢能让我们浪费如此珍贵的时光去交换呢?在神道上,并没有看见那些久负盛名的石兽,只看到文臣和武将,少不了合影留念,期盼孩子能成为治国的“文丞武将”。孩子尚且不能体会那些厚重的历史,只是在那些600多年的建筑前追逐嬉戏,把光滑的石板当成滑梯来玩,叩响历史悠久的门环,甚至是一代帝王明太祖和他的皇后的陵墓的石阶,也成了游人攀爬,鼓励孩子锻炼胆量的地方。孝陵大殿的通道就像时光隧道一样,这头是2014年春游的人们,那边是辉煌的一代帝王。本来应该是庄严肃穆甚至应该有点阴森恐怖的地方,如今游人如织,据说这孝陵通道走一步要等一步,景点前也不能作些许停留,就不停的向前走走走。
终于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买了心仪已经的彩带。那个彩带很有魔力,虏获了所以男孩和女孩的心,以前很真没见过哪个玩具能这样不分性别的让所有孩子都喜欢,而且是如此简单的玩具。
partfour:孙权纪念馆
这其实是在去明孝陵之前的,不过我在写记录的时候思绪有些混乱,整理照片时才发现还有遗漏,也不想再更改了。孙权纪念馆不是很大,有一些不知真假的文物,比如盔甲,戈,矛,古代钱币,还有一些展现经典故事场景的模型,比如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甘露寺招亲等,其实都不是以孙权为主角的,也算不上什么功绩,甚至是一些失败的或是受训的故事。本来嘛,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故事中,孙权也算不上什么声名显赫的人物。不过,儿子最近刚浅浅的读了三国演义,对纪念馆倒是饶有兴致,只可惜妈妈水平有限,不能更深层次的讲解那些三国的战略给他听。不过,我相信将来,他一定会比我更了解这段历史。
兴尽归来,孩子们精疲力尽,大多还没出南京就睡了,大人们也都疲惫不堪,正好休息一下。我那大个子的儿子早已累倒在我的腿上,两人的座位他睡着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舒服了,我尽量让他能伸展开来,胳膊和腿都很累,所以我几乎没睡。不过,那个做父母的不是这样呢?儿子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今天好开心啊!对于一个妈妈来说,这,就足够足够了。
篇三:《疯狂游记》{明孝陵游记}.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
中山陵现在是免费开放的,每天前来游览观光和祭拜的人很多,从停车场出来后到陵园的路不短,可以乘坐景区的电瓶车也可以象我们这样徒步上去{明孝陵游记}.
陵园入口处
篇四:《窦村游记》窦村游记
周光晨13环艺G1330132
明太祖朝朱元璋大兴石刻,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匠聚集到这里形成了一个石匠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石为生,因而有了窦村。前段我们去了梁家山,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路遇各种妖魔鬼怪、沿途遍赏美丽风景。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第一处目的地,那是一处水塘,周边的芦苇一丛一丛的,经风吹动下,那些深邃的草丛中就像有庞然大物冲出的感觉。爬上那小小的山坡,大家满怀激情。因为接下来要进入一处废弃古屋,要进去需要弯腰走进一处恐怖的树林,进入古屋后,里面有恐怖的壁画,将要断掉的悬梁,一个很像断刀的木桩,着实很恐怖,里面充满了潮湿的感觉,角落里种上了一丛不知是什么的植物。
整体环境切合窦村的古建筑的美感。能够感受到古时候窦村的繁华。之后我们一行人原路返回,赶往窦村的村中心,在那里有着各种古时建筑,不过大多被拆毁,很是惋惜。
下面介绍下窦村的布局。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古戏台和四方井。
窦村旧有石头垒砌的护村墙,沿墙设有十三个石门,村内的地形颇似八卦阵,外人进得来,出不去。一到晚上,村门一关,可防土匪抢劫。石墙、石门惜被拆毁。石板铺就的村巷中,如今还能见到石头房子、猪圈、磨房等。房子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错缝垒砌,墙基一般以五层大块条石堆砌,间以石灰、草木灰、盐卤的混合物做黏结剂。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石凳、石礅、石狮等石雕石器。村中有一处四方井,据东南大学的两位考古专家考证,古井建于梁朝。正方形井口以青石围成,边长一点五米,不设井栏,井水清澈。井旁有几口青石垒砌的长方形水塘,功用各不相同,分别做淘米洗菜、洗衣服、洗便桶之用。井水和周围各塘口,水脉相连,又有一定的落差。其中饮用井,水位最高;淘米水塘,则次之;洗菜、洗衣服、洗便桶的水塘,水位最低。村口立了一块的碑,上刻窦村古戏台,为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古戏台被立为江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的一块碑。戏台建于明朝,戏台很高,柱子描龙绣凤,石壁上的飞凤、翠柏、孙猴儿捣蜂窝、张果老倒骑毛驴等石雕依然清晰,栩栩如生。一九五九年,北京建设十大建筑,程天全等
五名窦村石匠曾进京献艺。他们还负责明孝陵神道石地面、石台阶、棂星门、金水桥石栏板、享殿四周须弥座的修整,及三层须弥座上的栏板、望柱的复原。工程所需青石都由窦村石匠在龙潭、青龙山中挑选。南京城内,夫子庙牌坊、中山陵石阶、栖霞山佛龛、莫愁湖抱月楼一百零八将石雕,也都出自窦村石匠之手。
这样我们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满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学校,写下了这篇游记。
篇五:《南京游记》南京游记
闫伟霞|2013-11-26|阅读
今年休年假,去了一趟南京,在南京,让我首先想到是另一个词—金陵。是的,南京曾是六朝古都,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激起我无限的向往。
10月22日早晨到达南京,出发之前在网上查询了各个景点根据自己的时间制定了一个简单的游玩攻略,在火车站直接坐上去景区的公交车。第一站是中华门瓮城,进入老东门牌坊沿仿古街走到底就看到了古城墙。看着古城墙,真的喜欢,用手扶着墙上的砖,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好像我也穿越到了明代。下午,我们去了总统府。总统府曾两度作为汉王府,清朝为两江总督府,康乾二帝的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改称总统府。
总统府比较大,我走马观花逛了三个多小时。这里环境优雅肃穆,历史性很强。有很多旅行团参观,我们随着簇拥的人群听导游介绍。导游说南京总统府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近代史博物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100多年里,这里多次成为中国政治军事的中枢、重大事件的策源地,中国一系列重大事件或在这里发生,或与这里密切相关,一些重要人物都在此活动过。这一建筑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遗址。{明孝陵游记}.
到晚上去了夫子庙,看到传说已久的香艳胜地——秦淮河。
秦淮河畔,当年多少风华,许是文人骚客、艺女花魁的云集之地。可如今,当年的风流才子早已作古,河边的墙上刻着诸多名妓与诗人,有柳如是、陈圆圆等人,不过也看不真切,人很多,又是晚上,而我除了记起“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几句诗外,什么也联想不起来了。至于夫子庙旁边的贡院西街里打着着美食文化节的小吃排档,说真的,真的不咋的。转了一圈,便回了宾馆,实在提不起兴趣。
第二天钟山风景区。景区里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美龄宫、紫金山天文台等,,在网上浏览南京景点介绍时看到明孝陵神道的一张图片立马吸引了就在网上订购了明孝陵的门票。悠长的神道,两旁静立的石像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和好友漫步在茵茵绿道,空气格外清新,使人不愿离开。
出了明孝陵坐游览车很快就到中山陵。中山陵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沿墓道前行为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再进为碑亭,便是孙先生硕大的幕碑。庄严肃穆的祭堂,仰望孙先生汉白玉坐像,生动逼真,门额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天地正气”四字,工作人员说墓室不能长久保存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所以另处安置了,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我瞻仰着孙先生的石像屏息敛声,深深
缅怀。“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山陵内遍布雪松,高大挺拔象征孙先生道德之高尚,人格之高尚,这种肃穆之情只有在亲临的时候才能由衷的感到。
第三天坐地铁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南京的话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一定要看的!
从纪念馆里走一圈下来感觉走进一座人间地狱,馆内很安静气氛庄严,胸口很沉闷心情格外沉重。南京城最沉痛的记忆便是那惨绝千古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目睹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这场血泪劫难,无不令人切齿痛恨。“万人坑”里累累白骨,蜡像塑造的情景再现,3500余幅历史照片、3300多件文物史料、150多部历史影像资料片展览,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宗旨,充分翔实的揭露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印象最深的是在展览馆最后的厅里,每隔12秒钟,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那声音深沉而悠远。同时,侧面墙上会有一盏在遇难者遗像前的灯,亮起然后熄灭。它再次告诉我们,不要忘记在南京大屠杀的六个星期中,平均每隔12秒就会有一个生命消失。我们谴责战争,谴责侵略者的暴行,祈祷着人类持久的和平。
晚上的火车,下午在南京站前面的玄武湖,夕阳里的南京很美丽,高耸的建筑与历史的气息相融合。南京,在深厚历史文化的背景下,用它的新貌接待我们。
篇六:《南京游记》南京游记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拥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故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明孝陵游记}.
“六朝金粉地,旧时王谢堂”,这是南京的真实写照,而南京让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古秦淮,还有壮观宏伟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明孝陵,孙中山担任临时总统的府邸——总统府,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城墙,以及惨绝人寰悲怆不已的大屠杀纪念馆。
飞机降落南京正是午分,灰蒙蒙、湿冷冷的南京天气更增添了南京庄严、肃穆的气氛,街道上不像那种特别现代化的城市处处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许多楼房的门窗还是木质结构的,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而且几乎所有主干道都保留着国民时期种植的法国梧桐树,经历了整个寒冬现仍是枯枝残败,好不萧瑟!
坐上南京的地铁,来到了夫子庙,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的夫子庙,虽历经历代风雨,依然人文荟萃,商贾云集,各种商品让你目不暇接,各色小吃让你馋涎欲滴,夜晚的夫子庙更是灯火辉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令你不禁想起这里曾经的辉煌。夫子庙的南面便是著名的古秦淮了,这次刚好赶上了第30届中国秦淮灯会,处处灯笼高挂,在华灯照耀下的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这里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尤其是秦淮八艳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多少风流才子的风流佳事留予世人评说。
次日,我们来到南京市著名的明孝陵和中山陵,三月正好是梅花盛放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园放眼开遍了各式各样的梅花,颜色上就有粉红、粉白、米黄色等,繁花簇锦的盛状令人心花怒放。接着进入明孝陵,首先经过了一条独特的路道——明孝陵石兽神道,左右对称的古石兽威严雄壮,让人禁不住叹为观止。走进明孝陵,印入眼帘的是气势磅礴的三重门,中门对应的过道和台阶都与两边的不一样,正如剧中所描述的文武大官等身份显赫的人上朝进谏的场景。穿过高高的古墙,孝陵大殿就在前面,里外的建筑和清朝时期的一样,采用了红、绿、蓝、金黄等颜色上色。出了明孝陵,步行至中山陵,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
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392级,8个平台。游人如织,满头大汗地到达了终点,回头望下去,整个中山陵依山而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平台上矗立着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站像,祭堂正面有三座拱门,上面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祭堂中央供奉着中山先生坐像。
离开南京的当日,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里应该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地方,而也应该是最不能遗忘的地方,纪念馆前的石雕触目惊心,衣衫不整的母亲手里抱着死去的宝贝,家破人亡,伤痛欲绝!万人坑里堆积的骨头仿佛看到了同胞惨死的一幕,历史和曾经的屈辱绝不能忘记,历史就是事实,“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民族的伟大振兴我们都需付出一份力,共筑强盛家园!{明孝陵游记}.
南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人文。每片瓦、每处墙、每寸土地,仿佛都在述说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篇七:《江南游记》想了好久,觉得还是写点东西吧,一直都有这个打算,但是始终没有付出行动,其实梦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变得远离的,我现在写下这,也算是在战胜自己吧。
2013年的十月一假期,说是必然,也是偶然,我和好友来到了江南,我们自称“下江南”其实这样充斥着屌丝之情的文艺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南京成了第一站。
南京作为古都并非偶然,背靠中原大地,倚着长江,东临大海,作为南方的中心,一股帝王将气辐射着周边,南京随处江南,但又不同于江南,他少了些江南古镇的文秀之气,多了一些都城的忙里忙外。他经历了太多的褒奖和夸赞,做了几千年的梦境之地,无数次从这个角度俯瞰着华夏大地,四方也朝他递上敬意。如今的南京,不再是帝王皇城,作为江苏省的省会,迫于上海的繁华浮艳,多了一份从容,静静的卸下自己“京都”的桂冠,调慢呼吸,看着这些后起之秀们争香竞艳。
到底是玄武湖的宽阔给了我们霍然开朗的感觉,深夜,玄武湖变得更加的近人,湖面一艘小船上的我们看着被黑暗过滤后的南京,黑暗中人更容易放开自己的言行,思路也会变得活跃,心里的那种安然和惬意仿佛是我们一下子来到了那个南京,好像在那里能和古人相通,这使我们来到那个让凡人都有仙意的文人眼中的玄武湖,这样的玄武湖也更美。
梦中的秦淮河是宽阔的,在夜晚中的她会包容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子的一切心情,但是我们看到的秦淮却是那样的秀小,仿佛精缩后把那种心情全部都隐藏于身下,然后默默向前流去。那种“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静谧可能早已被淹没于车水马龙的忙碌之中。夫子庙的书香之气虽然仍然萦绕,但似乎被打上了某种主流意识和世俗的印记,还没有完成角色转变的他无可奈何的去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迎逢着,也许还有点不知所措,好像一下子倒掉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这么多陌生,他只能尽快试图去迎合他们内心的各种期算。
更不用说总统府,还有高明孝陵一头的中山陵了。
带着些许失望的新鲜感,我们继续南下,来到了京杭运河的歇船地,浙江嘉兴。
对于嘉兴本是想路过,却留在了这里。在嘉兴,你会感觉在这里不光是时间,好像一切都变慢了。几百年前载着无数南方肥鱼香米和奇珍异宝的漕运舟舫都会来这里周转,歇脚,想必如果不是为了完成皇命,他们也都会留在这里不再北上了吧。京杭大运河给了嘉兴一个这样的机会,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变美的机会,嘉兴点缀了运河,成了漕运上的一个别致之境。想必当年隋炀帝在完善他的丰功伟绩之时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个以外。这里的古镇汇集了南方水乡的精华,头枕运河,坐看南来北往,难免多生感慨,但这样的感慨是不会表现出的,它随着当地人温顺,谦和的性格而隐藏在心里,这样的南方人的智慧是我们北方人无法学会的。这样的内秀正如嘉兴的粽子,精华是要用最好的糯米和精挑细选后的苇叶包起来慢慢蒸煮,味道是不会轻易显现。当然美食还有荷叶东坡肉,不同于大快朵颐的京味酱肘,更有别于东北的大锅炖,即便是简单的肉块,也要反复加工,文火煨着,再用荷叶包起来,这样的感觉便是细腻。
如果说古镇和水乡结合产生的江南,那乌镇便是江南中的江南,在这里能实现你所有对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憧憬,我之所以感到后悔便是因为怕一向喜爱水乡古镇的我会觉得以后在看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法与之相比。在东栅你会觉得在每一块砖面前自己都显得太年轻,太没有内涵。这里没有御街的繁华,也消去了车马的喧嚣,更没有皇城的威严,留下的只有映着当地人性格的小河,桨橹的声音,古井,和长着青苔的石板路。即便这里的游人再多,乌镇也能全部吸纳,化为闲逸,这便是除了古镇以外任何景观都做不到的。乌镇的蓝印染布,小巷的三白酒香会展示给你一种独特的透着神韵的历史。如果说苏州的园林是一步一景,那西栅的夜景美的似乎都太过艳丽了,更庆幸的是我和好友在西栅呆了一夜,后来深夜游人全部离开,乌镇便成了我们两个人的乌镇,仿佛它的美只属于我们,而我们始终都舍不得离开,
它早已经使我们忘了我们又累又冷,忘了我们的家在遥远的北方。眼前的一切都是我觉得相机的记录只不过是在玷污它的美,我拼命的用肉眼看,用心去记,因为这样的视觉和身心上的盛宴是需要通感的。灯的点缀使乌镇更加玲珑,仿佛好多故事发生在这里,虽然并不是可歌可泣的惊天大事,但每一个故事都更加生动,真的仿佛还能在白墙上看到主人公们的影子,看到林家铺子才知道,难怪矛盾先生会寄情于此,乌镇对于他来讲,远远不只是家乡。
太阳升起,一夜未眠,饥肠辘辘的我们两个,来到桥边的一家白发老夫妇店家,老人给我们沏上一壶当地的热茶,老式的茶壶有些年头了,玻璃茶杯也显得别致,一边的老阿婆在灶台忙碌,两杯茶暖身后一碗地道的大肉面和一碗香气扑鼻小馄饨便放到我们面前,那样的滋味,可能只有到场经历过的人才会了解,我只想说那是我吃过的最棒的一碗面了。饭饱后,边喝茶边在这家老夫妇开的老店里欣赏太阳升起后乌镇的安静。真希望能长留,可是我们终究是游人,无论是对乌镇还是对哪里,哪怕是对家乡,对周围的人,我们都只是过客罢了,能做的只有珍惜眼前的一切人,一切事物,用心过好每一秒。乌镇的那个早上的短暂停留就这样被我藏下,以后每当疲劳或烦躁的时候,我都会拿出来,重温那一碗面,那种茶间的惬意和适足。
我们还要向南,杭州还在等我们。
比起杭州这个名字,我更喜欢叫它“临安”当然不是现在的临安市,而是南宋都城的旧称。叫临安只是取“临时安顿”之意,但这样的临时安顿却有点太奢侈了。南宋的这一安顿,使杭州的迎来历史上的高峰,手工业,丝织业,盐茶稻米,杭州的繁华远远胜过历代的都城,杭州最不缺的还有文人,这也造就了江南文化之都的杭州。南宋选都于此除了杭州得天独厚的区位,还有几分是无奈,汉人的文明虽然璀璨,文学书法绘画大师层出不穷,但是重文轻武也使那注定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汉人代表的中原文明终究在战场上败给了善于征战的胡虏们。历史的车轮会继续前行,对于是与非的标准杆都会被一直从新定位下去。
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更是乾隆六下江南的终点所在,还记的在国家博物馆里第一次看到记录乾隆下江南的超长画卷的那种气势,京杭运河之上,乾隆的御舫一来,河道一下子变得拥挤,百官朝拜,运河两岸百姓都来观望。如今虽然运河上的那种皇严浩荡早已不在,但今天的大运河仍然忙碌,货运客运,船只来往不断,有幸的是运河上水上巴士使每个人都可以再轻易的走一次“御道”,运河之处几百年来汇集了南方的一切奇珍,通往北方政治中心的运河给了杭州很多南方不具备的元素,这样的文化交流起来便是杭州,所以天下美物也咸集于此,并将继续下去。
杭州不再是简单的南方城镇,今天的杭州,已经俨然显得雍容富丽,正如它独特的花香一般。也许太多人看到了上海的繁华与大气,杭州平坐在一边,无论如何都难以成为首选,但是杭州始终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向往的地方,而西湖对于中国的文人来说,更是有着无尽的向心力,西湖所凝聚的文化寄托太稠密了,如同湖底的淤泥一般。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从小知道西湖,所以从小背诵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和各种赞叹西湖之美的诗句,早已形成了对于西湖的心结,这是中国任何一处景致都无法代替的,正是由于这样的憧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西湖,于是,即便是初到西湖,也如同回顾旧梦一样,亲切之中又有一份欣慰。但现实中西湖却远远美过自己心中的幻想。来到这里会觉得一切语言似乎都变得孔洞,仿佛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一下子在西湖的美面前都自惭形秽了,古往今来写西湖的文章多的是,仿佛所有名人都跃跃欲试,但似乎都无法将西湖与人拉的更近。被符号化,被赞美过多的它只会变得更加不易亲近,只有亲身到那里才能将其与文人墨客眼里的那个西子相
割离,换回属于自己的那个西湖。本以为西湖周边会有很多名人题字留景,会有很多碑帖古亭,但仔细想想那样的西湖可能会让人觉得压迫,觉得太过厚重。历代名人的题字碑帖只会让我们更加谦卑,而这是一种萦绕着的历史,并非具体的古迹,它却给你更多的思考角度,而这份思考,又不禁拘泥于文人高尚的视角。许仙和白娘子的民间传说能产生也许也得益于此吧。
苏东坡先生修筑苏堤并非为留景于此,而是纯粹为民便,这是临安太守的利民之举,现在走在苏堤上觉得格外的轻松,却也对苏东坡心生敬意,这种敬意来自于在一个最为文人魂牵梦绕的地点的留笔不为求后人高看,却得到了后人的咏诵。这样的美景也最不乏各代的感叹,也许是这样的文化积淀和寄托太厚重了,加上今天的西湖经历了太多变迁,游人已经很少能体会的到那样的心境了。我们能做的最多也只有坐在湖边,沏上一壶地道的西湖龙井,一边品茶,一边用心去听。
西湖还会继续经历着,继续接受着对它的种种寄托,继续这样沉淀下去吧。
上海,作为今天中国的最大城市,也许它正以相同的眼光看着世界,在此不再多说。
这次出行先后到达南京,嘉兴,乌镇,杭州,上海,历时11天,全程顺利,南方的景色之美,饮食之美,人之美确实让我领悟好多,现在趁着年轻还是要多出去走走,我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也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脚印的所在,中国历史和文学魅丽对我们的吸引想必我是无法摆脱了,正如余秋雨所说:“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景观,静听着与千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和鸟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