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自恋的话
详细内容
第一篇:《你也太自恋了吧》
“你也太自恋了吧!”现如今这样的话在生活中真是不绝于耳,有没有人说你是个自恋狂呢?那你真的是一个自恋的人吗?
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我是主播郭雨昕。自恋一词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被命运女神捉弄的美少年纳喀索斯以前从未见过自己的身影,并不知道自己拥有非凡的容貌,面对追求自己的女神也毫不动心。有一天他外出打猎时,途径一潭清澈的湖水,正欲取水解渴的他却无意间看到了湖中映出的美丽影像,误认为是水中女神在窥视他,他瞬间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秀美的倒影。最后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后来美少年竟幻化成一株清新脱俗的水仙花。至今,希腊人仍称水仙花为纳喀索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则赋予这个词“自恋”的含义,用以描述那些疯狂地爱恋自己、过分自我为中心的人。即便世人对自恋者有诸多偏见,但著名画家达利和小说家杜拉斯仍毫不掩饰且不无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疯狂的自恋者”。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自恋。它刺激我们让自己显得更有吸引力,促进人们去努力夺取佳绩,获得进入良好学校深造的机会,赢得受人尊敬的工作岗位,取得骄人的成就等,人们凭此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感的存在。
现今社会的大环境,完全赞赏个人价值的实现,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人们面临比过去更复杂的局面和挑战,激情豪迈的人们欲彰显“舍我其谁”、“唯我独尊”的傲人霸气,加之移动互联、智能手机、圈子文化、全民自媒体热点不断爆发,让“自恋文化”有了更深厚和肥沃的土壤。个性即价值的时代已然来临。
尽管如此,我们仍建议大家在“适度而不过度”的原则下充分展示个人的风采和智慧。
千万不要忘记:适度自恋怡情,过度自恋伤身哦!
(这个话题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身边也不缺乏这种自恋的人,听众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以生动的笔触向人们普及了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带给人们以正能量,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塑造更完美的自己。让自己获得的自恋的资本!)
第二篇:《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2009-02-0221:36:50)
标签:杂谈
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人格分类:心理学资料
人格(Personality)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等,1986]。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及情感(感觉这感情)[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1999]。
2、健康人格
所谓健康人格是指在世界上一些行为方式使人生气勃勃,并且还不危害他人、动物及供给我们一切生计的环境。这些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意味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对他人方面,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是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他们生活在与同等地位的人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之中,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悉尼.乔拉德等著,刘劲等译,1990]
3、自恋型人格
人格分为不同类型,自恋型人格是其中之一。这种人格具有如下特征:
⑴无所不能
⑵喜欢被赞美
⑶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
⑷亲密关系的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⑸通常具有较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Otto.F.Kernberg,1999]
4、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及描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NPD)在临床人群中发病率为2%~16%。在诊断时,需充分排除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尤其是钟情妄想和夸大妄想。自恋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病理性认知。美国精神病协会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
NPD患者普遍的模式为夸大(通过幻想或行为体现),需要赞美,缺少同情,常起源于成年早期,症状存在于各种场合,且符合下述5条(或更多):
(1)过分自负(如夸大业绩和才能,即使没有相应的业绩和才能,也希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2)一心一意幻想获得无限成功、能力、才气、容貌或理想的爱情
(3)坚信他或她与众不同,只有其他特别的人或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他或她,且只能与这些人交往。
(4)需要大量的赞美
(5)有权力意识。例如:无理由地期盼特别优待的治疗,或机械地依从于自己的期待
(6)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用他人以达到他或她的目的
(7)缺少同情心:不愿意去了解或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8)嫉妒别人或认为别人嫉妒他或她
(9)自大、高傲的行为或态度
对于类似的诊断标准,一些临床医生认为它过于概括,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他们对患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更感兴趣,而对其症状与哪种诊断类型匹配并不感兴趣。
5、精神分析学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期人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幼年与父母关系的基础上,儿童期遭遇的重要事件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他强调了早年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重大影响。
弗洛依德认为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自恋的。随着个体社会化正常的发展,个体逐步将爱自己的能力发展至爱他人。自恋是一种精神能量,见于生命的早期。个体为了应付与母体分离的焦虑,在一段时期内需要将养育者当成自己的一部份来体验。在这个时期,孩子爱养育自已的人是将其当作自已的一体来爱的。这被称之为原始的自恋,它是一种活命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原始自恋见于每一个人。随着个体发展的健康,这种爱将会投向他人(客体)。但是,如果投向他人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成熟起来,就不会长久地保持这种童年期完美自恋的幻觉,他将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的爱。[弗洛依德文集,车文博译,1998]
阿德勒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恋的影响。他认为自恋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尊,而自尊与优越、安全、完美以及成功等社会价值是分不开的。如果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对以上诸方面的要求过高,人们在正常生活中满足不了的自尊就要用病态的方式满足。[Heinz.L.Ausbacher,1985]
霍妮认为神经症人格(霍妮对一切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总称)本质上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她认为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和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这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她认为病人身上反复发生的那些心理困扰与正常人相比仅是程度的差异。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同样问题,这是由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困境造就的。[杨鑫辉主编,1998]
近三十年来,国外对自恋的研究非常活跃。1967年杰夫(Joffe)指出“临床上认识自恋和自恋障碍必须要考虑到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和理想是总体心理学很重要的部分,因而研究自恋必须考虑上述因素。”[MooreandFine,1995]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家科胡特(Heinz.kohut)根据他的临床发现,给予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全面的描述和临床解释。他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体化的自我客体关系(selfobject)科胡特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自我客体关系[Sidney.Weissman,1999]。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已的个体,当作自已身体的一部份。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自身客体(selfobject):个体潜意识地利用另外个体的生命力来
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人际关系,来自于生命的早期,个体潜意识地利用养育者来安慰自己未能整合的分裂的情感和弥补精神结构的缺失,并指导行为。)
二是无所不能的自身。科胡特认为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共情(empath)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共情地接纳,就会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的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Gandolf.Alnes,1983]。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者过份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共情(empathy):是一种能站在对方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内省力,这种能力的中心是去理解他人的复杂行为和这种行为的意义。)
三是对赞美的无限需要。将他人过份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作自已的一部份。这类病人,在他们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缺失共情接纳的补偿,以对赞美无限的需要来证实自己无所不能。[Gandolf.Alnes,1983]
四是缺乏共情的能力。所谓共情是指能站在他人角度体验他人苦和乐的能力。自恋者由于与他人之间缺乏人际界限,他们无能力去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他们理解和体验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身体的一部份。他们赞美他人是将他人潜意识地当作一个自身客体以满足自己的自恋。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所有正常的爱的关系中,都包含有自恋的因素。如何区别正常与异常不太可能有一个定量的尺度。但是正常的爱的关系与病态的自恋的区别在于:正常爱的关系中,虽然有时也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对自已来讲是很好或很坏的东西,对他人就不一定好或坏。这被称之为共情的能力。[Miriam.Elson,1987](投射(projection):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使得个体将个人的欲望或冲动投射于他人、他事或外界的其他事物。)
但病态的自恋者则不同,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没有共情的能力,他们全按他或她自己的欲望来认知他人。极端一点地说,病态自恋者无视周围人的存在。他眼中只存在自己,周围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只被当作一个用具。或仅被作为一面理想化的镜子,从中可照出同样理想化的自身。美国当代精神分析家肯伯格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似乎除了自已之外,不爱任何人,但事实上他们爱自已象他们爱别人一样无能,因为他们根本无爱的能力。[Otto.F.Kernberg,1999]
五是环境与文化对自恋病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科胡特是近代对自恋病理研究作出最伟大贡献的人物。他认为环境和文化对自恋病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必须提供给人必须的经验,让一个孩子成长不光是作为一个人,而且要感觉到是个人[Stephen.A.Mitchell,1995]”。他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一群“悲剧性的人(tragicman)”[Johan.Gedo,1999]。这种悲剧性人格表现在他们除了在乎他人、社会的评价外,并不知道自已真正需要什么。由于既不能感受自己、也不能感受他人而成为真正精神上的孤独者。
下面是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
患者夸张地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优越的。他们表现的并不是强有力的自信,而是对自我过分
地热衷。患者明显的信念是自己具有优越感的补偿心理:“我是一个珍贵的而且特别的人”,或者“我比其他人优秀”。如果其他人没有认可患者的特殊地位,患者即认为遭受了忍无可忍的的虐待,变得气愤不已,充满戒备,情绪低落。如果未能成为优胜者或未被当做特殊人物,就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微不足道、弱小,从而寻求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补救措施。自恋型个体在与人交流时显得爱批评、固执己见、态度强硬,因为他们认为优秀的人应该有优秀的判断。他们的认知以绝对化的、非黑即白的推论、显而易见的偏见及武断的推理、概括为特征。不管别人是什么意见,很容易就推翻别人的判断或观点。
自恋个体临床表现为自尊受损,在自尊受到威胁时,常常反应强烈。自恋者仍然固守着无瑕疵或强大的形象的重要性,有如水仙爱慕自己的倒影而在水边生根一样。一旦无瑕的形象不存在,不如别人的核心信念就会被激活。一旦遭到反对,或被证明是错的,他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就逐渐地被摧垮。一旦面临自恋受侮辱的状态,就会变得气愤、自我保护,甚至会极端蔑视他人。与自恋者亲近的人会感觉到:“他(她)老说爱我,可是好像没有一个行为真正爱我,他(她)在伤害我。我只觉得他(她)爱的只是自己。”离自恋者近的人会妨碍患者的自恋,患者一旦觉得亲近的人妨碍了他的自恋,他就会把这个亲近的人赶走。
患者时刻都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在受到批评或遇到挑战时,患者均可能出现虐待自己或他们的行为,甚至暴力性的行为。与患者意见不一,没有对患者表示恰当的“尊重”或欣赏,或者挑战患者的信念,这些都可能威胁患者的自尊。其他人很容易发现即使是以最机智、细心的方式向患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患者总是充满戒备、不愿接纳或反应迟钝、置之不理。面对缺陷或批评,自恋型患者易于变得不愉快,戒备心增高。由于他们的自大行为,其他人可能认为他们苛求、反应迟钝、不可靠(尤其是期望从患者那儿获得情感支持时)、不容易受影响、易激惹。自恋可能会嘲讽别人的“弱点”,或者不能忍受存在“弱点”。他或她拒绝讨论存在的问题,因为他或她认为这些问题会破坏形象且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自恋者非常积极地致力于强化自我夸大的信念,避免遭受不适或伤害。其努力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赞赏,表现自己的优越性,在痛苦或不被尊重时免受伤害。患者要求属下奉承,且行为高傲并以屈尊的方式对待他们。
患者以自我中心,对别人的情感漠不关心,可以由友好突然转成愤怒,流露出对自我的关注。他们虚伪的热情举止可能因自我吹嘘、无情的抨击别人或反应迟钝的行为而大打折扣。缺乏对别人的需要和情感的关注,既不以简单的形式表示自己的情感叨唠承认别人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尊重更复杂更深层次的情感。嫉妒别人成功,怀疑被竞争对手伤害。患者也会傲慢地认为造成敌对关系的责任和错误是在于别人(如“我怎么可能有错?有错都是别人的错”)。患者可能有一个欣赏他的伙伴,而这样的关系可能基于恩惠——报恩关系,常常不够亲密,时间长了就显得紧张。患者有过拒绝别人的经历,有时态度很粗鲁,因为他们不愿与使他们“变糟”或不能提升他们地位的人交往。由于自恋者的自我专注以及不断感到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欣赏,最终与他人的关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裂缝。
患者的补偿策略包括对别人的缺点过分警觉,或者只与他们认为是最积极最优秀的人交往。自恋的个体易于通过夸大别人的需要和弱点、美化自己的长处来创造个人的机遇(“他们需要我”,“我为他们服务”),以此来使他们自我满足或利用他人的行为合理化,自恋者将自己看成是豁达、高贵的恩人或老师以缩小或否认对其他人可能有的危险或伤害。尽管他们
可以确实做过一些努力,但夸大了别人获得的利益,误认为他们的行为对别人有相当大的帮助。即使是以偏狭之心或权利在惩罚别人,自恋者也将此认为是“他们需要接受教训,这对他们有好处”。
自尊是患者寻求反馈背后的原动力。夸大自我形象的个体易于产生和保持虚构的正偏倚,他们渴求积极反馈,避免自我观念的改变(“一旦我做了决定,我就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坚持到底”,“如果改变主意,我就显得软弱,不如别人”,“接受别人的影响就让别人赢,承认失败就是耻辱”),对别人要求苛刻,以敌意和攻击应对矛盾(“如果遇到挑战,我必须保护自己”,“不能让任何人批评我”),行为不协调,与低度自尊完全不同。过分自恋者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一般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弱点;常常缺失爱及爱的能力,所以很难去真正地爱别人,很难与人建立深厚的感情联系;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所以看别人尽是缺点。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弗洛伊德(Freud)认为,自恋是继自慰阶段之后的正常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恋物行为。自恋者无法把力比多投注到客体身上而转向对自我的投注,没有能力去爱别人或是无法与别人建立关系,无法与分析师建立联系,因而自恋者是不能被分析的。
克恩贝格(Kernberg)视自恋为某种适应性和病理性的内在精神结构发展的结果。他认为自恋是性格缺陷,源于患者早年父母关爱不足。在婴儿15~24月阶段,称之为“依附”阶段,婴儿时而进入外界探险,进而又回到照料会的保护之中,如果照料人意见不一,不尽心,或自我中心,孩子在此期间就得不到充分的支持。情感脆弱的孩子就会因自我的外在表现而受伤,即“自恋性损伤”。为了弥补这种损伤,孩子就以自大、虚假的自我来满足照料人的需要。愤怒、权力感从意识层面分化出来,并致力于通过虚假的自我来获得别人永久的赞赏。自恋者存在情感上的痛苦,感到无价值感、能力不足、无意义和不愉快,他们以虚假的自我来加强脆弱的自尊。
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科胡特(Kohut)为人们理解和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打开了一条新思路。他相信一种并不严重的自恋形式可能代表一种健康的发展。所有的成年人继续怀有希望获得自恋满足的需要,终其一生都需要来自客体的镜像作用。他主张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独立于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观体验,这个“另一个人”在关系中向自体提供持续的功能,通过他的存在和行动唤醒并维持自体及自体的感受),而是终其一生都需要一种能够提供移情性反应自体客体的社会背景。个体内心(包括人际之间)出现的冲突源于生活早期自我感的缺乏而不是本能的冲突。
比较清楚的是,自恋病理学是由于在牢固的自体建立之前的发展阶段、自体与自体客体的合并紊乱出现的。当一个自体客体对儿童的投情反应缺乏或明显迟钝、或仅仅是选择性地意识到儿童的体验的时候,就会出现紊乱。科胡特(Kohut)主张,婴儿最初并不把他的父母看作是分离的人或客体,而是以一种自恋的方式将父母看作为“自体客体”。核心自我出现始于与自体客体交互作用以及来自自我客体的反应。理想的状况是当幼儿从其爱心丰富的父母那里体验两种品质——同感(以证实他们的感觉)和父母的理想(对拥有好的父母并成为他们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时,他们就开始发展一种有内聚力的核心自我:作为对父母认同的内化的结果,儿童形成了一种自主性自我,这种自我以自我接纳和自尊为显著特点。幸运
第三篇:《自恋创造力修改版》本科生毕业论文
自恋者更具有创造力?独特性需求的作用
院系管理学院{特别自恋的话}.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人资
姓名盛景懋
学号U201215887
指导教师贺伟
2016年4月21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囗,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囗。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