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作指导>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篇一】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下列字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

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3、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如今国家也提出先要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水平。“小康”一词,出自《礼记》,据传乃孔子所言。其中《礼运》篇,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这一篇,孔子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个是“大同”,一个是“小康”。比较起来,“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而“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

4、和我国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相比哪个更好?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惠民政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5、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3.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选贤与能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4大道之行也(《礼记》)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掌握一些重点名句。

2.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体会儒家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2.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二、先学环节

(一)自学指导

过渡语:让我们首先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打好学习的基础。

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示意老师。

1.初读课文至少两遍,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用红笔标出你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读完后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并在课本注音,有疑惑的圈出来做好标记。(温馨提示: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理解大意,重点字词做好批注(温馨提示: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不会的用红笔标注出来。

知识链接:《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自学检测

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同桌互相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了解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这本书是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以辑录、编纂而成,共_____篇。大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儒家,戴圣49,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2.初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

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guān矜持jīn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天下为公wé

3.组内合作,讨论交流标出的疑难问题。

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举选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鳏,老而五妻的人)

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_________________,子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以……为亲动词,

以……为子)

词义区别: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____________,寡___________,孤_________,独__________,废疾者_________(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废人)

4.一对一疏通文义。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教环节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提示,7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准备集体交流。(要求:先自己分析,然后在组内展开交流,每个组员都要积极主动发言,控制好时间,小组长负责对组员评价)

1.要想理解文章,首先搞清楚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即大道、大道之行、大同、天下为公,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大道施行的时候,指理想社会,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2.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

四、训练环节

1.翻译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

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儿女)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行为,

却不一定自己私藏。)

(4)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

行为,却不为私利而劳动。)

2.按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外户而不闭)

五、自我反思

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可以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是心灵的收获,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你认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中,哪些是你在检测训练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也请你总结在下面。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板书

大道之行也

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社会

【篇三】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略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很沮丧。于是他就把这件事和当地的一个人说了。听完后,这个人就劝慰他说:“嗐,老兄,你不要着急,不要沮丧,你丢的这件衣服在我们武阳一定会找到。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回去找找也无妨。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后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个同学知道?(路不拾遗)那路不拾遗这个故事形容社会风气怎么样?(社会风气好)还有个成语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说晚上不关闭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是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部电影的名字,是什么?(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哪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正无忧了。但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资料链接

1、《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背景简介。

昔者仲尼与于蜡(读zhà)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大概感叹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

(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3、总结原因。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三、齐读学习目标

四、品读课文

(一)读准字音

1、生齐读课文。

2、校对字音。

3、解释重点字义。

(二)读出节奏

学生大声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读课文。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1、指名朗读。

2、出示划分好停顿的课文,再次齐读。

(三)读通文意

1、小组合作读,把不懂的字、词或句做上记号。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3、生齐读课文翻译。

(四)读明内容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明确:大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2、文中所构想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呢?

明确:一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悟情感

1、如何评价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明确:(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

(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

2、这样的社会能否实现?

明确:“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3、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明确:(1)孔子:大同

(2)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陶渊明:世外桃源

4、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明确: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讲信修睦——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④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5)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

(6)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7)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要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5、今天的社会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吗?

明确:温家宝总理提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六、背诵指导

七、课堂总结:这就是先贤们为我们构想的大同社会,我们也一直为之而奋斗,让我们在朗朗读书声中结束这趟课的学习。

【篇四】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

“奉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⑴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⑵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⑷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⑴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

【篇五】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三维教案

《大道之行也》三维教案设计

内蒙古杜景礼

预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文章进行多种方式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在批注和赏析中,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提高诵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诵读感悟中,了解古代名家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悟今天的美好生活,学会做一个感恩的人、有理想的人、敬业乐群的人。

预做学情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人教八上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所选课文,均是一些表现高尚情怀、向上情操的文章,引导学生健康智慧地成长。这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学习本文,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有抱负、一心为人类造福的人。

学生对于文言文还不是特别熟悉,但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桃花源记》一文,因此,可以借助《桃花源记》为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联系,多朗读,教师适时点拨,从过程和方法上,注重融合,讲究实效,立足篇章理解,落实重点语句。在难点问题上,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预想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文意,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准备。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预想教学难点:

将《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两者的异同。

预构教法与学法导航:

预构教法:

点拨法、探究法、多媒体导读法。在学生似懂非懂的一些语句和问题上,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适当的锻炼,从而对文言文形成正确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对一些可以开放、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服务教学,直观,省时,形象,互动性强,便于在课堂学习中操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预构学法:

朗读法、批注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可以以朗读法为主,结合默读与批注,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为辅,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讨论交流,让学生学有所依,学生有所思,学有所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预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桃花源记》全文、无标点《大道之行也》原文、预设问题等。

学生准备:《桃花源记》的复习背诵、《大道之行也》重难词语的了解、优美语句的积累。预设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背出意境。

我们前面学过一篇写景优美的古文——《桃花源记》,请大家一起背出来。《桃花源记》

一文,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其实,战国末年的《礼记》,也有类似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吧!(师随机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说明:用背诵导入,并巧妙地引出所学内容,增加了学习的容量和灵活性,也为后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读出文脉。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同学们看后,听教师范读。

2.结合朗读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要读得正确,读对字词和停顿。

3.思考,并指名说出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1)文中的“大道”、“大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大道”,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结合学生的理解,顺势点拨。)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2)读无全文,你认为“大同社会”,好在哪些地方?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3)这些好处,可以分为几类?

明确: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天下为公”是政权和财富公有;“选贤举能”是选举公平;“讲信修睦”是和谐共处。第二类是大同社会基本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类是大同社会的和平局面。

(4)点拨:文章采用一种怎样的结构方式?

明确:总分总。

(设计说明: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分三步感知文章内容,第一步把握关键;第二步感知理想社会特点;第三步理清层次;第四步顺势归纳结构。)

三、再读理解,读通文意。

学生出声读文,并阅读课下注释。尝试口头翻译,教师指名翻译全文。

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设计说明:注释阅读助译的策略,降低了学生翻译的难度,丰富了学生理解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四、三读赏析,读出文味。

在默读中圈点批注,完成自主赏析(小组合作)的探究。用“我喜欢一句(词),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对原文优美语句的赏析。

在赏析之后,教师顺势点拨,把文章的美点体现在朗读中,放声美读,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并背诵下来。

(设计说明:批注——赏析——朗读——积累,四步安排,环环相扣,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整合。)

五、四读拓展,读出文旨。

课件出示《桃花源记》全文,比较阅读,合作学习,思考:

课文与《桃花源记》相比,有哪些异同点?你怎样看待这两篇文章的主旨?

明确:相同点:(1)写作意图一致,都希望有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2)构想的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状态一致。(3)都折射出了当时黑暗社会的影子。不同点:(1)本质不同:“大同”社会更具有积极意义;“世外桃源”躲避现实,虚构理想社会情境,有消极思想。(2)写法不同。《大道之行也》侧重“言论”,多用排比;《桃花源记》讲述故事,虚实结合。(3)文体不同。《大道之行也》为议论文;《桃花源记》为记叙文。

主旨:都希望能建设一个没有君主统治,人人自由平等、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制度。(设计说明:比较阅读,可以拓展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读后明旨,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六、五读回味,熟读成诵。

课件出示无标点原文,让学生自行断句,朗读,展示,回味,顺势背诵全文。

结语:愿大同社会早日变成现实,让人间到处充满欢歌笑语!

(设计说明:无标点原文朗读是一种创新,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与把握;顺势背诵全文,可以生成水到渠成的效果。)

预备教学板书

概述“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关爱:满足生存需要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乐业:满足发展需要

尽力(用):满足精神需要

总括“大同“社会的和平局面

预留课堂作业:

1.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1.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预计教学反思:

【篇六】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设计阐释]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礼记·礼

运》,文章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文章篇幅短小,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

习。因此,平时教学中,应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着力组建、培养学习小组,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打好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通文意,本文又是自读课文,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导学案的设计,让学生在浅显的文章疏通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地探究文章的主旨,赏析重要语段,理解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品质。

为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取得实效,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

“导学案”的编排。“导学案”设计分成三大块:课前预习、当堂演练、课后拓展。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准备充分,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则在课堂上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引导,以期达到教师、学生、文本、现实四位一体。

[方法阐释]

一.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教学应贯穿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

理解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篇章短小,朗朗上口,每个学生都必须背诵如流。

二.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的若干学

习小组,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学生讨论,生生互助;在课堂上,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三.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桥花源记》及《孟子·梁惠王上》

中的选文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

能力。

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古人敢干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教学重难点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的“大同”社会的相

似点。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如下:

▲课文导读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

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

货恶()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男有分()...

谋闭而不兴()

2.用“∕”标出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选贤与()能。(2)男有分(),女有归()。

(3)矜()、寡()、孤()、独()

(4)窃乱贼而不作()。

(5)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解释下列句子括号前的词。

(1)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故人不独亲其()亲货恶其()弃于地也

(4)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

(5)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6)故()人不独亲其亲故()人具鸡黍

5.填空。

⑴《礼记》是中国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朝

代)的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______篇。

⑵“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_______》

《_______》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_______》中的两个篇章。

6.诵读试背全文,疏通文意,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

指什么?“大道之行也”指什么?

▲当堂演练

各小组在课堂上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在修辞手法

上有什么特点?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说明。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5.怎样评价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6.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请描给你心目中的理想社

会。

▲课后拓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

(1)树()之以桑。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勿夺()其时。

(4)然()而不王者。

2.翻译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上文与《大道之行也》都是儒家圣贤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而理想

的社会蓝图,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的介绍及名言。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首先我们来听示范朗读。

二、讲解“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抽签选择各小组代表讲解各题,老师订正。

三、讲解“导学案”中当堂演练部分。

1.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

此6个问题将文章的内容、主题思想、结构、说理方法、语言特点涵盖其中。在操作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我平时的做法是:根据学生语文基础水平的不同,在组内对学生进行编号,通常情况下,基本功最好的是组长,其他的依次排列,如本文有6道题,我就依难度给每个成员分配一题,各自完成后再组内讨论请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任务,都能有成就感,都能为小组做贡献。

2.逐一解决各题,抽签由各小组上台展示,老师点评并评分。

四、形式多样朗读课文(依情况齐读、指名读、小组竞赛读、个别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刚才大家都谈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有理想就有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规划那个“大同”蓝图,用行动去实现心中的理想。

六、作业布置

见“导学案”中课后拓展。

[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小组学习的指导,突出小组合作的力量,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展示的舞台。

2.对导学案的巧妙设计。将本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较好地化解体现在了导学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