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物污染(一)
详细内容
车间边角料、饮料瓶、医疗塑料垃圾、农药瓶……只要是塑料,都能被不法厂商‘回收’来做一次性餐具。” 环境化学专家、多年从事一次性餐具打假工作的董金狮如是说(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随着近日有毒快餐盒的“新闻”在各媒体的曝光,再生塑料对食品安全 的危害再次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关注。
回放:白色污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一个与环保有关的名词: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废弃物的一种形象称谓。指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工农业和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未经分类回收,被随意弃置,由于其难以降解的化学特性,造成视觉污染和对农用耕地的破坏。
塑料是上世纪划时代、革命性的新材料发明之一,种类有上千种之多。用于食品包装的原生塑料(如PET聚脂和聚丙稀等)对人体安全无毒。但自从人们认识到塑料制品不可降解性对环境的影响,一段时间以来,白色污染成了环境破坏的代名词。
我国治理白色污染已有十余个年头,然而环顾周遭的世界,不难发现白色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肆虐依旧,后工业时代的快生活节奏和庞大的一次性消费需求,使人们对塑料包装物的泛滥已经渐趋于麻木和冷漠。
白色污染是个世界性难题,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控制和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办法不外两条:其一是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其二是推广安全环保的可降解包装材料。数年前,我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1999年国家经贸委颁布的第6号令,明确要求2000年底前全面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从2001年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上述政策在一些大中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可回避的现实是:在许多中小城市,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现象依旧严重。国家禁令形同虚设。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旧大量生产和消费不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使得多年来的“禁白”努力大大打了折扣。
如果说白色污染是石化材料产业和经济民生发展必然而又无奈的副产品,是造福民生和破坏环境的双刃剑,那么直接污染环境和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再生塑料食品包容物,则是不折不扣的环境和健康的大敌!
白色污染的畸形发展:灰色污染
就在白色污染屡禁不绝之时,废旧再生塑料加工产业(主要是小作坊式的家庭生产)已然呈星火燎原、急遽蔓延之势。在许多中小城市,乃至于大城市边缘地带,不断出现的再生塑料小作坊群,正逐渐发展为庞大的边缘产业。
“灰色污染”是与白色污染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使用废旧塑料再生制造的食品包装物。再生塑料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垃圾塑料。其主要生产原料是失去使用价值的原生塑料废弃物。早年的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物主要是一些有色塑料袋,厂家之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添加大量色素,乃是为掩盖垃圾废旧塑料回炉后产生的视觉瑕疵,行业术语称之为“浑浊现象”。由于一些媒体科教工作者和环保人士的奔走呼吁,许多市民逐渐认识到深色再生塑料袋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危害,开始自觉抵制使用有色食品袋。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自上世纪90年代末,许多生产再生食品包装塑料的厂家,干脆不再往炼塑炉里加色,生产出来的也就自然就成了白里透灰、色泽浑浊的塑料袋。更有些生产商“改进”了工艺流程,使用化工增白剂、透光剂来“提升产品形象”,其产品外观更接近于原生塑料,大量以所谓“新工艺”生产出来的再生塑料制品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由于再生塑料的外观更加隐蔽,一般人很难用肉眼将其与原生安全塑料分辨开来,就其用途、流通渠道和生产、消费频率而言,其危险性已远甚于有色产品。
某些容易导致混淆的观念
说到再生塑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有色”。这是因为早年的再生塑料大都经过染色工序的处理,大多数消费者习惯地认为只有那些大红大绿的袋子才是再生和有害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有色塑料并不简单等同于有毒再生塑料。在此不妨举个浅显的例子:正规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火腿肠衣,产品外观也大都经过染色工序,然而其塑料成分却是安全无毒的原生聚丙稀。火腿肠衣之所以颜色较深,是因为食品生产企业为给产品增色、盖色,使用了对人体无害的食品颜料添加剂,跟那些因原料不洁而不得不使用工业色素加以掩盖的有色再生塑料包装物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眼下市场出现的大量白色再生塑料袋和快餐盒,跟早期大红大绿的再生塑料袋已有天壤之别。为求鱼目混珠,逃避监管,许多充斥城市中心地带的正规餐饮连锁企业和高档酒楼的一次性快餐用具,往往不乏“有限搀假”的产品。即生产商在制假行为中稍加克制,籍投放一定比例合格生产原料,从而限量使用了再生塑料和有毒工业添加剂,其产品外观依靠肉眼往往很难跟合格产品相区分,有的甚至比合格产品更“美观精致”,也就更加容易逃避市场的监管。
大多数新闻媒体,甚至某些质量、卫生监督部门,在媒体上做有关食品包装物安全的报道和宣传,往往将注意力侧重于垃圾塑料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简单的拿个“脏”字做文章,有意无意间淡化和忽略了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危害。这种理解且不说是无知,起码也是十足的一叶障目、本末倒置。垃圾塑料固然容易孳生细菌,不过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经过高温回炉,一般的细菌病毒庶无可能存活,而真正对人体造成巨大威胁的却是农药残留、药物残留、有毒工业原料、添加剂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这些有害残留物经高温熔炼,其化学毒性不仅没有衰减,反而变本加厉、愈趋复杂活跃,这也正是再生塑料之于食品包装安全的巨大隐患之所在。
灰色污染的现状
笔者这几年到过除西北以外许多大中城市,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再生塑料问题。许多中、小城市甚至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即便是上海、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在许多餐馆、小超市和缺乏管理的露天食肆和流动摊点中,照样大量存在再生食品包装污染隐患。
这几年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不法厂商,打着“环保”、“可降解”的幌子,推销再生劣质的食品包装,前段时间笔者出差福州,发现一家大型生鲜食品超市,竟然用刺激气味浓烈的再生塑料餐盒和塑料袋包装食品和快餐,而餐盒和塑料袋赫然印着“环保、可降解”等字样。大型超市尚且如此,一般商店和集市就可想而知了。在福州、重庆、南昌、温州等地,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环保安全的包装袋。熟食一般用白色或浅灰色再生袋,生食一般使用多次再生、大红大绿的再生袋,这种塑料袋距人体三十公分以外,即可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这种袋子因为多用来用来包装生鲜食品,业者和消费者大都并不排斥使用。事实上,这类袋子对生食品(尤其是含有动物油脂的禽肉和畜肉)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为生鲜食品经过此类有毒再生袋包装后,即便在烹制前用水反复清洗,也难以完全去除溶解在生鲜食品原料上的脂溶性有害化学残留物。
我发现福州的有色包装袋大多比其他城市要厚一些,后来请教了一位业内人士,才知道这些都是经过多次回收再生的塑料制品,由于塑料成分已经严重脆化,在多次回炉之后,不得不增加厚度并添加大量增塑剂,方可发塑成形。有资料称福州是中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省会城市,不知道其中究竟有多少健康代价是为食品污染而付出的。
屡见于报端媒体的再生塑料的“劣迹”,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前几年,浙江许多生产塑料饮用水桶的乡镇企业,用回收塑料加工生产饮用水桶、造成饮用水市场巨大的恐慌和信用危机;无独有偶,年前看到福州海峡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的是福州市质监局监督稽查大队查获了1万个涉嫌假冒伪劣的自来水表。源于垃圾的再生塑料,竟被不法奸商用做与居民饮用水直接相关的水表表芯!如此目无法纪、肆无忌惮扰乱市场,侵害消费者的健康,是可忍孰不可忍!据查,这批假货的货源地也来自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