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的成本:企业不能承受之重(一)
详细内容
企业到底是独立的生命体,还是企业家的衍生物?
额手称庆20周年的中国公司们,对此莫衷一是。
从客观的企业行为结果统计数据来看,答案无疑倾向后者。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仍只是创立者的衍生物,是个人或少数人利益的承载体和梦想的实践地。
然而对于中国公司而言,下一个20年的商业命题应该是如何从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公司!
这一质变的关键前提则是:公司,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具备各种资源的人,都可以投资于这些“设施”来分享剩余价值,尤其是那些拥有“人力资本”的人。
《21世纪》:上个世纪末起,中国企业与它们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的戏剧性的矛盾故事,几乎没有离开过媒体的聚光灯。TCL(吴士宏)、方正(李汉生)、华帝(姚吉庆)……,直至去年的何经华和用友的“友好分手”、中瑞与中弛两大财团的高调选才和黯然收场。为什么这几年,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格外凸显?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从组织理论上讲,中国企业走到今天刚好20年,创业阶段(直线型组织架构。创业者既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企业很集权)已经过去了,职能阶段(由专业人士负责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企业所有者不再进行直接管理)基本上完成了,开始进入到事业部制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分权,也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要分开。这是因为当企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创业者已经没有能力去承担那么大的一个责任。企业要更高速的发展,企业就必须走到两权分离的状态,这时候必须要引进职业经理人。因此这几年,引进职业经理人就变成一个相对突出的企业问题。
彭剑锋(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从早几年的创维经理人危机到去年的何经华离开用友,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相对成熟了;何经华离开用友,基本上算是双方有了默契,不像两三年前的那些案例,双方互相攻讦,对簿公堂。但从深层次来讲,权力和职责之争,仍然是没有解决好创业型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矛盾。形象点,还是可以用电话大王侨兴的吴瑞林的那句话:请人来哭没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