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 中国企业家如何重返道术(一)
详细内容
在社会层面,中国企业家有制度化、市场化的问题;在其自身方面,有职业化的问题。一些调查认为中国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进程正在加快,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企业经营者真正要做到职业化,其实是比较困难,有很多障碍要克服。
职业化的特点在于:要有法有天,而不是无法无天。所谓有法有天,就是指职业化的群体已经有道有术。“有道”是说企业家要有企业家的精神,有价值理性支撑,敬业而非小富即安;个人有明确的角色意识,保证其角色的连续性;有团体意识,尊重别人的劳动,处理好与其他群体的关系。“有术”是说企业家要比较尊重管理本身的规律。机械化大生产以后,整个社会都在研究管理的规律,探索如何有效地管理,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有积累的管理体系。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开始时基本上是无法无天的状态,缺乏基本的价值理性支撑。第一批人是个体户,最典型的是待业者、劳改释放人员、表现不好无法而获得工作的人员,开始做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要赚钱,不会有使命感;第二批人是下海的人,他们大多已经在其他群体中有了历练或者成就,更多是要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特别想把企业做大,也不见得有什么使命感。但也不排除少数人有创业的冲动、做大企业的胸怀。这只是个别行为,不成为群体特征。
这些人在讲究如何做人的传统文化氛围下,很少有技术性的教育,没有做事的职业方法,情绪主导比较突出,发展以后就可能头脑发热。创业团体如果意见不合,就会散伙,没有协调机制。企业家的结果导向较少,而道德导向较多。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比较轻视理论,没有人会提出一个行业准则、行事方法。当然,早期学者中间其实也没有研究管理的,只有研究经济学的,所提供的东西,往往与实践有很大的脱节,反而会束缚企业家的发展。有些企业家,还有部分“官气”,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家处在非职业化的状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