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领导艺术>周厚健的冒险(一)

周厚健的冒险(一)

详细内容

一家平静如水、一贯稳健的公司,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走上并购、扩张的道路,究竟是福是祸?

  沸沸扬扬了八九个月的“海信收购科龙”一案,终于临近收官。4月21日,科龙电器(000921)发布公告称,大股东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与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签定了股份转让补充协议,前者将所持有26.43%的科龙电器股份以6.8亿元价格转让给后者。

  这是国内家电业迄今为止并购资产规模最大、收购价格最高、也是并购重组程度最复杂的收购案。从已公布的2004年的数据来看,海信集团的销售规模达到270亿元,科龙电器则为84亿元,但是在白色家电领域,科龙的产能规模、技术实力与品牌影响力则远在海信之上,而且由于地域、体制上的差异,两家企业的战略与管理风格、内部文化也相去甚远。

  此次收购最为棘手之处在于,海信要收购的是一家濒临破产、诉讼缠身、股权被封、账户冻结、大股东人身自由受限……一句话,四面楚歌的企业。

  这意味着海信在与顾雏军完成价格谈判之前,还要有能力化解、处理科龙内外异常庞杂的资本市场关系、法律关系、政府关系、银行关系、上下游关系,有能力让已无力自救的科龙在大股东缺位的情况下不至于走向破产。

  这是对海信企业实力、商业智慧的综合考验。而从某种意义上,这起收购案绝不单单是海信与格林柯尔、周厚健与顾雏军之间的对垒,双方最终能够成功交易,实际上取决于更复杂的、看不见的因素。

  同样,未来海信与科龙能否成功整合,一个重要的方面也要看外来者海信能否融入并驾驭科龙所在的政经生态圈。

  海信其实并不是一个经验丰富、手段纯熟的收购高手。除了几笔小型收购,它长期以来都以埋首于内部、作内生式平滑增长的风格著称。“我希望能通过压缩海信的资金周转、节省成本‘拣’回一个科龙。”周厚健对《中国企业家》说。他不认为海信收购科龙是在冒“生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