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规避与控制的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高校财务风险包含了高债务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支付风险等几个方面,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监督乏力、扩招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学校内部风险监督基础薄弱等。针对这些风险作出控制和规避,是保持事业发展和财力总体平衡,促进高校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财务风险;招生规模;规避机制
近几年来,虽然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仍然以无风险的财政拨款收入、学费收入为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是不存在财务风险的,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建设投资,即所谓举债兴教,因此,当前的高校是存在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高校财务风险、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财务风险分析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财务活动中资金支付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不会表现为资不抵债,也不会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是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有可能出现短缺的,也可能发生不能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笔者把高校财务风险归为三类,即:高负债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支付风险。
(一)高负债风险
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且相应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很多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使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并一次征地数千亩,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区,这样一方面是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展,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投资的缓慢增长,高校出现了大的资金缺口。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靠银行贷款来填补,而银行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即贷款利息,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每贷款一亿资金,每年至少就要偿付700多万元的利息。利息的按期支付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学校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只能通过学校的各项收入来偿还。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同时学生缴费已无上升空间。对许多高校而言,其所取得的收入能够维持学校基本运转已经困难。还贷资金明显不足,一旦进入还贷高峰期,极容易造成流动资金短缺,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等各项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因而,高债务风险已构成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有四类: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的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状态;投资于金融资产的,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近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的资金负荷,由此形成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资金支付风险
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来自大额采购活动,是由基建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如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用具等,而这类采购一般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或验收合格后付款,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对此进行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思想根源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借款费用过高、学费欠交现象严重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贷款规模随之扩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有些高校在负债额度的控制上以负债利息成本的承受能力决定负债的多少,几乎不考虑学校偿还本金的问题。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高校贷款用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三)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加大直接导致高校财务风险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四)运作管理不善形成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运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经济责任不明,学校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与个人利益并无关联,一旦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建设性资金尤其是发展性资金严重短缺,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2.学费催缴不得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学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3.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学校教学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管理留于形式,有的学校连续十多年未处理过一起教学事故,已面临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学校声誉下降、生源严重不足,甚至被迫关门。4.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每个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对策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建立财务规避风险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借鉴ERK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高校应当能够及时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识别风险种类,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
(一)高校应当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应全面掌握高校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客观管理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所有贷款应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将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贷款高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同时,为保证还款资金来源,应该考虑以空间置换资金来解决财务危机。高校的高负债主要是投资建设新校区造成的,多数旧校区出现了闲置,而旧校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所处地位置优越,所以应卖掉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旧校区来换取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