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务其它相关>在闽台资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一)

在闽台资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福建省是内地经济对外开放后最早引进台资企业的省份之一,台资企业经过多年的渗透,在经济理性的引领下已经日益趋向本土化,企业的根植性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台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问题,为此本文做一深入探讨,以期解决台资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台资企业 融资分析 闽台经济
  
  台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本土的融资问题。在闽台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台湾本土融资;在第三地及外资银行的融资;在大陆的融资。前两条途径受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限制,无法成为主要渠道,而后一条途径本应成为主要渠道却由于受信贷政策和观念的束缚而无法满足台商的融资需求。为此,应当采用以下措施:台资企业要增强资信级别提高融资能力;大陆商业银行要提高识别台资企业的能力,设立专门从事台资企业金融业务的部门;地方政府要用好台商投资区的政策,搭建多种闽台经贸交往平台。福建省是早期引进台资最多的省份,台资企业经过多年的渗透,已经日益趋向本土化。目前,台资企业已经完成政策试探阶段,跨入产业战略布局阶段。那么,对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的融资问题,自然而然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有关企业融资的文献综述
  
  (一)企业融资的动机
  Michael、Wilbicht(1989)对在欧洲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137家美国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主要动机为降低利息负担,取得较低成本的资金。朱炫琏(1993)对台湾264家非金融上市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76份有效样本,发现有52%的企业,其境外筹资的动机主要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知名度。企业规模较大和外销比率较高的企业意愿较高,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增加境外投资和充实企业营运资金。Saudagaran(1998) 对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459家境外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公司的上市动机为财务动机和公关营销动机。财务方面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容量小,易饱和及股价易波动;公关营销方面,主要为提升国际知名度和企业市场营销能力。
  (二)大陆台资企业区位选择及诱因
  戴媛坪(1998)对台湾赴大陆投资的诱因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诱因是当地工资低廉,劳动力充足,语言、文化相似,土地便宜。再就是分散台湾母公司的经营风险、转移老的闲置设备,大陆租税优惠,内需市场广阔,享有优惠政策,易取得原料供应,利用大陆便宜的科技研发力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李非、李继翔(2004)对台湾投资大陆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表明: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是影响台湾投资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工业企业数为代表的集聚经济变量通过了α=10%的显著性检验,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61;市场化变量通过了α=5%的显著性检验,标准化系数为0.428;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和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台商投资的次要因素,其中基础设施变量、市场开放变量分别通过了α=10%和α=5%的显著性检验,系数都为正;人才储备变量比效率工资变量对台商投资来说更重要,前者通过了α=1%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后者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
  (三)台资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刘常勇(1992)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广东、上海、福建281家当地台资企业进行访查,发现台资企业的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台湾(占56%),其次为内地(占25%),再次为第三地(占17%)。高长(1992)在台湾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直接访谈,共收回172份有效样本,在可复选的情况下,大陆台资企业营运资金主要来自台湾(占70.1%),中资银行占17.2%,第三地银行占7%,其它方式占6%,其中独资与加工装配型企业,大部分营运资金来自台湾。陈明璋(2002)对大陆的大中型台资企业进行实地访查,发现这些大中型台资企业的主要往来银行构成是:内地中资银行占43%,台湾地区银行占19%,大陆当地外资银行占18%,第三地银行占13%。
  
  在闽台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分析
  
  在闽台资企业的盈利状况总体较好,这从台资企业的盈利变动的景气指数可以看出。另外,从厦门、福州两地台资企业的抽样调查来看,有70%~80%的企业盈利。盈利的企业基本上有扩张的冲动,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从财务规划的角度来看,如果净资产利润率大于债务融资的成本,企业提高财务杠杆是合算的。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大陆台资企业的融资一直存在自有资金过高的问题。在2001年的台商投资保障促进会的报告中指出,大陆台资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占到26.6%,情况逐年虽有改善,但仍是台商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
  而且台湾行政当局对大陆台资企业在台湾境内的融资也是相当的谨慎,担心形成“钱进大陆,债留台湾”的局势而加大台湾的金融风险。相关的金融法律规定,台湾的本土银行及外资银行只可对境内公司或者个人授信,但融资目的不得为借钱到中国大陆投资。因此,这势必迫使大陆台资企业在台湾以外的金融市场寻求融资。从福建台资企业的产业分布来看,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重化工业已有一定比重,而且目前福建地方政府所倡导的电子通讯、光电产业,这些产业所需要的庞大资本投资很大一部分也要在境内融通。
  对已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大中型台资企业来看,他们从银行融资的难度不大,但他们已不满足于银行的授信,他们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选择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增加自身在大陆境内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实现在大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闽台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分析
  
  内地台资企业的融资来源从地域上来说,不超出内地、台湾和第三地。从融资的方式来说,主要由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发行的股票、存托凭证、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一)大陆台资企业对台湾本土的融资
  台湾本土的银行对一般的大陆台资企业是不会直接授信的。有一定规模(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一般都要求在第三地设立控股公司,再以控股公司的名义投资内地,以此来规避政治风险。至于内地台资企业在台湾本土发行股票上市,目前还有许多政策障碍,鉴于两岸政治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的差异,台商更倾向于在台湾发行存托凭证。
  (二)内地台资企业在第三地及外资银行的融资
  内地台资企业一般都倾向于第三地,尤其是避税天堂注册一家控股公司,这一制度设施为他们在第三地发行股票上市提供了便利。由于台湾本土的股市受本身市场容量小、易受政治风波的影响等限制,再加上大陆的资本市场容量小、不规范、规模较大的台资企业更愿意到香港、新加坡、纽约发行上市。大陆的外资银行经过多年的战略布局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但这些银行在拓展业务时较为慎重,主要对象为跨国公司。对台资企业,外资银行仍存有限制,同时对融资企业抵押物的有效性不放心。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对大陆的大中型台资企业的融资比例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