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海外应收账款的特点与风险防范(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骤然增加,对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重大影响。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应收账款风险在形成、发展及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研究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是出口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规避金融风险的重大选择。
【关键词】 金融危机;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2007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危机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市场萎缩,银行信贷锐减,企业营运资金紧缺,出口企业对外信用销售风险加剧。据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坏账率增长了3倍。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研究海外应收账款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寻求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对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应收账款风险的新特点
(一)银行信用评级降低,结算风险增加
金融危机对欧美银行信用体系构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曾经叱诧风云的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或倒闭或被并购,保险业巨头AIG、商业银行CITI BANK以及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房利美在美国政府巨额财政救助下艰难生存,中小银行纷纷破产,众多大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急剧下跌。银行破产及银行信用等级降低导致信用证开证行违约风险增大,银行结算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一直被视为安全稳妥的信用证支付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信用证及收取部分预付款的结算方式变得不再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仅2008年1至10月就收到了12起针对银行的报损案件,报损的主要原因均为开证银行恶意挑剔,以各种借口逃避付款义务,规避支付风险,甚至还出现了多宗海外开证银行配合海外买家逃废信用证支付义务,欺诈出口企业的恶性案件。
(二)信用风险蔓延,海外销售风险增大
金融危机不仅使银行的信用体系受损,还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信用危机,企业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乃至国家信用风险增加。各层次的信用风险相互交织,互为作用,使风险呈现倍增效应。信用风险的蔓延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海外销售锐减,经济效益下滑,破产企业数量增加,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攀升,财政减收,政府开支增大,财政赤字屡创新高,经济刺激计划导致货币发行增加,货币贬值,国家信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8年12月,中国信保发布了最新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报告首次将美国的信用评级调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欧洲成熟市场国家也被调降评级。国际评级机构也调低了一批欧美国家的贸易风险评级,涉及的行业包括航空运输、工程建筑、汽车、造纸、零售、电子零配件和纺织品等多个领域。2008年,我国出口企业由信用风险引发的贸易损失较上年度明显提高,出口收汇违约率增长了189%。
(三)海外坏账损失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赔付屡创新高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海外客商通过拖欠、拒付及破产保护等方式向出口企业转嫁风险。中国企业成为海外客户的融资工具,出口企业海外坏账损失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赔付屡创新高。
来自中国信保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出口信用险实际赔付率约为77%,比2007年大幅飙升近30个百分点。由出口贸易风险引发的赔款金额增长了209%。其中拖欠案件占报损总金额的84%。以温州为例,在2007年温州辖区内出口企业报损案中,美国买家造成的损失占报损总额的34%,居各国之首,欧盟买家造成的损失达33%。2008年美国买家致损案数量增加了33%,欧洲则剧增125%。印尼、印度、阿根廷、土耳其、乌克兰、巴西、韩国等新兴国家市场报损案件也迅速上升,报损区域以美国为中心,欧盟紧追其后,并呈全球蔓延趋势。
(四)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企业面临利润下滑及经营现金匮乏的双重压力,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周转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主要表现为:
1.海外销售收入减少,利润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的数量及亏损额剧增。据统计,2009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1%,比上年前11个月回落27.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下降17.7%,海关出口下降21.1%。受销售增速大幅回落及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亏损企业的数量及亏损额剧增。2009年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 191亿元,同比下降37.3%;亏损额1 343亿元,同比增长36.6%,亏损面达25.3%,比2008年1至11月扩大了7.3个百分点。
2.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规模增大,应收账款回收期延长,周转率降低。由于金融危机对国外客户影响不断加剧,大批客户纷纷推迟原有订单交货进度,出现拖延付款,甚至赖账拒绝付款等情况,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应收账款、库存存货剧增。据中国物流中心PMI指标显示,产成品库存指数自2008年7月份以来持续攀升,9至11月份均达到50%以上,为2005年以来最高值。2009年1月,生产资料库存指数再次攀升至历史高位,达104.6%。到2009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19 802亿元,同比增长11.7%,应收帐款39 286亿元,同比增长7.3%。金融危机对海外应收账款回收期的影响尤为明显。在通常情况下,欧美国家的进口商在拿到提货单后在30天内支付货款,而金融危机后,付款期推迟到交货后90天,有时甚至长达120-150天;而拉美地区的客商更是把付款期推起至360天。
二、基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海外应收账款风险防范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快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世界政治与经济产生将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市场环境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市场环境更趋复杂。面对席卷全球的信用危机,出口企业仅凭企业自身能力难以抵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系统风险及损失。因此,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紧密配合的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国家信用管理部门及各行业协会应加强信息收集和发布。及时掌握金融危机的发展动态,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完善风险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向企业发布风险动态。建立健全在特殊时期的风险评级制度,全面准确发布各贸易国的国别风险及行业风险。加强行业协作,建立统一的信用管理数据检索平台,建立海外客商诚信数据库,建立信息互通及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发布风险警示,完善国外企业资信调查和商账追偿网络。其次,要大力培育信用信息服务产业,提高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最后,提高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加大保费扶持比例,提高出口企业信用保险的投保率,引导出口企业运用保险手段降低贸易风险。
(二)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出口企业债权性资产的安全
中国政府应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法规及贸易磋商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中美、中欧、中日等高层对话机制及贸易磋商机制、高官论坛及领导人峰会机制,将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信用危机作为战略对话的重要议题,构建世界或区域性的应对信用危机的合作机制。敦促西方发达国家担负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和义务,重塑国际信用体系,加强贸易风险管理,保护债权国利益,保障国内出口企业债权性资产的安全。同时,各国间应加强信息交流,建立贸易信息互换体系,及时通告本国信用欺诈名单,提供贸易商和银行的资信评级,各国联手,预防、控制、打击国际信用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