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炭企业实施集中财务管理的现实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 随着我国IT业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应对加入WTO之后的各种挑战,许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了高新技术,完成了财务联网,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韩城煤业集团公司历经七年的会计电算化不断总结和提升,现在已经成熟,并升级到用友U850版集中财务管理软件,并一举走在陕西省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列。但是,随着煤业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不断拓展,信息量大大增加,但信息的获取时间却拉长了,信息的准确性也打了折扣。旧的财务软件在煤业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无法随时了解各二级或三级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无法深入进行财务工作的垂直化管理。因此,在韩城煤业集团公司乃至我国各大煤炭企业集团选择新的财务软件,建立一个全面、高效、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煤炭企业 集中财务 信 息 化 内部控制 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对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集团型企业已不满足于仅在会计期末的数据集中查询,而要求实时的信息查询与处理,并要求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能实现跨账簿、跨企业、多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解决了这一要求在技术上的瓶颈,一些IT软件提供商也提出对传统的处理流程进行修订,提出由集团总部统一设立“一账式”会计账簿,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子公司在上级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增设会计科目、人员等,并基于互联网在异地独立录入数据,电子数据集中存储于集团总部数据库,并由集团总部统一结账、编制会计报表。
陕西韩城煤业集团公司经历了七年的会计电算化不断总结和提升,完成了以用友软件为核心的集中财务管理,一举走到了陕西省煤炭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前列。但是,对于煤炭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煤业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煤业成员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尽管煤业集团总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有复杂多样的利益主体,且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但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都要服从于出资人的利益,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
1分散财务管理的缺陷
煤炭企业过去传统的分散型集团财务管理流程依据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以反映单个会计主体的经营信息为中心,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对整个集团经营情况的了解。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分散”式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1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煤炭企业内部信息存在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甚至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使得煤炭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而煤炭企业由于地点分散,条件艰苦,信息传递缓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依然存在。
1.2财务核算各自为政,难以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
在煤业集团层次,“分散”式管理实际上只存在一个报表合并的主体,并不存在一个集团性质的会计核算主体,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只是经过合并生成的3张或多张报表,并不存在整个集团的明细账与总分类账的汇总,在这3张或多张报表之外,对集团企业更有价值的经营信息却不能清楚地得到。虽然集团总部作为法人企业,存在单独的账簿,但只是在对外投资上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变动进行粗浅的记录。而集团型企业在实际管理中,为了更准确地做出决策,不仅需要知道子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也需要知道子公司详细的经营信息。如:陕西韩城煤业企业集团,在韩城等地有30多个二级矿井和附属厂,不仅需要单个子公司整体的销售收入,更需要每个子公司明细的销售数据,以形成对市场上产品需求变动的判断。而“分散”式的财务管理,以报表作为子公司经营信息载体,以合并报表方式得到集团整体经营情况,使有用的信息很难收集到集团总部,极大地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1.3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目前大部分的煤炭企业,都在自己单位搞财务核算,有些单位离集团远,较偏僻,交通和通讯等方面较落后,这种状况就使得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对企业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管理严格的企业可能进行个别的事中审计和监督,而其他企业可能只在年终形成了既定事实的情况系进行所谓得业绩考核,失去了管理的意义。在资金的运作和管理上也存在着内部人控的现象,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煤炭企业难以及时掌握二级单位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因此,时常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1.4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煤炭企业集团对下属的企业控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现实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典型的情况包括:子公司多头开户严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子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从而影响集团正常的资金链状况;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高居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1.5信息滞后,难以迅速传达会计信息
在“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只有在会计期末,各个会计主体结账后才可得到有关子公司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而现代煤炭企业经营,对市场的反应与资金的回收速度要求较高,负责销售的子公司一旦出现存货积压,经营信息必须快速地反馈集团总部,由总部向负责生产的子公司下达调整产量的命令,并通知资金管理部门注意财务风险,因此,以月为单位的信息报送是不适用于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如:韩城煤业销售公司煤炭销售的相关信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每天发送到企业领导和生产销售人员手中,实现了销售信息的及时反馈,为领导层提供了便捷的决策信息。
1.6管理粗放,难以统一核算口径。
在“分散”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独立设立账簿,核算的口径与方式很难统一。实际上,早期的以报表为信息传递主要载体的方式,本身就无账簿中会计科目、多栏账设置、收入与支出确认等核算方式统一的要求,各个企业的会计人员只需年末在统一的报表格式上填上相应的数据即可。
7、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子公司人员的独立性。
分散型的管理模式使子公司人员的独立性很难保证。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子公司的财务人员一方面面向子公司的管理者,另一方面面向集团层管理者。如果没有快速的信息反应渠道与统一的财务管理,即使采用了会计人员委派制,在子公司内部工作的财务人员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造成独立性的丧失。如:韩城煤业集团公司实行的财务科长委派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以上这些缺陷,可以用一句话形象地概括:“手不够长、眼不够亮”。这句话在煤炭企业集团层次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从财务管理的核心上讲,对于煤炭企业集团总部,作为一个投资主体,会计核算的核心对象——资金流,其流动方式不再是“资金—采购—生产—销售—增值资金”方式,而转为“资金—投入—增值资金”,虽然在其投入环节,产生利润后依然遵循原有的方式,但这种转变增加了新的财务管理目标——价值增值,并且在集团型企业中成为主要的财务管理目标。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则立足于信息反映与监控,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