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推广措施(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机械深松、秸秆与表土处理、免耕施肥播种、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提出其推广措施,以期促进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等作用[1-2]。从世界农业发展的耕作现状看,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潮流,已构成世界农业进步的时代特征。
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1.1机械深松
机械深松主要作用是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降水入渗率,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以有效提高产量。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深度25~50 cm。深松的适耕条件是土壤含水率为15%~20%。对已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深松周期可结合土壤条件和机具进地次数而定,一般为2~3年[3-4]。对新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存在犁底隔层,应先进行1次深松,打破犁底层。深松一般应选在秋季进行,并要及时进行表土处理保墒。
1.2秸秆与表土处理
秸秆与表土处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地面覆盖,同时又不过分影响播种作业。若地表秸秆过多、起堆、地表不平时,则需要进行表土作业。秸秆及表土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秸秆粉碎、浅耙、浅旋等。这些作业属于选择型作业,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前提下,作业项目越少越好,作业深度越浅越好,最多不超过10 cm。
1.3免耕施肥播种
应选择丰产、优质、生育期短、抗当地病虫害的优良包衣种子,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及地块情况,选择适宜的免耕播种机播种。若播种时地表有干土层,则应采取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保证种子种在湿土上[5]。播种深度一般为5~6 cm。种肥分施,要保持5 cm以上的间隔距离。为减少蒸发,要尽量减少开沟动土量。
1.4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害主要靠农药拌种预防,发现虫害后及时喷杀虫剂。保护性耕作一般比传统耕作容易产生草害,故必须随时观察,发生问题,及时处理。可采用喷除草剂、机械和人工除草等。
2推广措施
2.1优化和完善保护性耕作模式
保护性耕作在国内外发展应用多年,形成了多种比较成功的技术体系。但由于各地的机械化程度、生产规模、种植工艺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一定要在遵循保护性耕作技术生产机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和完善适合本区域及当地农艺特点的保护性技术模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