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庆“两翼”发展工业的一些思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两翼工业化发展思路模式统筹协调
论文摘要: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新型工业化”思想不仅是对“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思想的突破与发展,也是对传统的、粗放的线性经济发展道路的变革与扬弃。对底子薄、基础差的重庆市“两翼”欠发达地区而言,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后发展经济有必要建立起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采取赶超工业化发展战略。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对待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统筹制定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业规划,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做到全面协调,科学发展。
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重庆渝东北、渝东南“两翼”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够,说到底是工业发展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中央的“314”总体部署,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使命,重庆必须高度重视“两翼”的工业发展。“两翼”要真正实现崛起,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拟对“两翼”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性、“两翼”发展工业的思路、模式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其它各种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冀能对“两翼”地区发展工业有所裨益。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008年重庆市“一圈”实有亿元以上的企业206户,“渝东北”实有12户,“渝东南”实有6户。“一圈”与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亿元以上企业拥有量分别占比91.96∶5.36∶2.68,“渝东北”和“渝东南”的亿元以上企业占有量不到全市的10%。由于工业上的差距,占了全市44%人口、2/3面积的“两翼”地区,GDP只占全市的22%。同时,渝东北”和“渝东南”其它工业规模普遍不大,技术含量低,规模效益不明显,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性比例过重,而深加工工业产值比重却相当低,并且与地方的第一、第三产业关联性不强,对地方产生的波及效应弱。各类产业加工链条短,中间产品比例高,最终消费品比例小,附加值低,导致资源优势难以变成经济优势。这些投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工矿企业是以“嵌入”的方式进入的,其经济运行基本上与“两翼”的经济活动相分离,没有起到对农业和其它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可以说,重庆市“两翼”地区还根本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业支柱体系,工业化程度还相当低。
随着国发3号文件的出台,“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的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那种“通过一些新模式让‘两翼’区县分享‘一圈’的工业发展成果”的想法被事实证明是不现实的,“输血式”的成果分享对两翼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委和市政府应把两翼的工业发展拿上重要议事日程,不能再把“一圈”的发展作为解决“两翼”问题的根本出路。笔者并不否认“两翼”今后的任务,突出在生态环保,保护青山绿水,尤其是渝东北库区的生态、环保,关系着整个中国。但光靠渝西地区的发展,我们是无法实现中央的“314”部署的,两翼的根本出路还是发展新型工业。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实现工业化的本质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实践过程,就是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的过程;就是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就是在工业内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新兴部门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大量涌现的过程;就是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得以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从而促进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科学文化教育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过程;就是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成为社会劳动力转移、大量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过程;就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日益城市化,全体居民的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①“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来讲的,它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新型工业化”思想不仅是对“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环境保护思想的突破与发展,也是对传统的、粗放的线性经济发展道路的变革与扬弃。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工业化程度虽然很低,但笔者认为,也要树立“现在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对底子薄、基础差的渝东北”库区和“渝东南”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厘清发展思路,树立发展信心,确定发展模式
分析两翼的产业发展前景,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前景,担忧还是很大的。当前两翼招商引资涉及的产业很广,预留的土地空间规模也比较大,但是从现有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分析,特别是针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否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内吸引较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已经面临着最困难的时期,出口企业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投资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的情况下,在西部地区是否有可能形成工业经济的转移?
笔者认为,两翼作为欠发达地区,随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已彻底打破。一方面,在拉动内需、新一轮经济刺激发展形势面前,“两翼”发展工业正当其时;另一方面,“两翼”正因为落后,也就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后发优势”的启示---信心比黄金重要
新加坡是东南亚土地面积最小的国家,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很少。1824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殖民者的长期统治下,新加坡的经济落后,是典型的、畸形的殖民地经济结构。经过努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9.68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206.29亿美元,增长了60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2.8万美元,是1959年的69倍。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5年12月23日宣布从1996年1月1日将新加坡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前二十年里(1959-1978),新加坡在工业现代化道路上走过了工业化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新加坡现代化的突飞猛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的学者对之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有人从文化的角度,也有从“强政府”的角度,也有人从纯粹国际环境、经济政策等角度来研究。笔者认为这归功于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李光耀的新权威主义,其主要经验在于高度对外开放和大胆引进外资并依赖外资等,是后发优势的典型示范。
所谓“后发优势”表现为“落后国家或后发展经济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采取赶超工业化发展战略,借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巨额资本,从而实现经济跳跃式的快速发展。”②可以“通过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后起地区可以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动和推进工业化”。③
新加坡后起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观念转变天地宽,开放的山门一旦打开,发展的洪流就不可阻挡。“两翼”人民根本没必要妄自菲薄,只要敢想敢干、说干就干、干就干成,“两翼”地区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通过学习和采用新技术,或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开发新兴技术,“两翼”也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在一些产业的发展上不致处于落后状态,甚至跃至先进地位,并抓住机遇通过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所引发的产业结构转换,加快整个工业化进程。
(二)建立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
新加坡现代化能突飞猛进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笔者认为对“李光耀新权威主义”的理解就是应当建立起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
一般说来,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迅速地摆脱经济落后的状态和尽快地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政府干预,尤其是直接干预几乎是唯一的抉择。“两翼”作为欠发达地区为了迅速完成工业化,建立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贫穷落后是“两翼”客观存在的现实,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长期面临着艰巨的“赶超”任务,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带动和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表明,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资本积累匮乏、科学技术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没有强有力的政策的启动、扶持和促进,只靠市场经济的自发形成和自发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改变经济落后状态和赶上先进地区是不可能的。同时,自觉地推行产业政策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重要特点。明确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一定时期需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快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是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职责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是自发发展和自然形成的情况大不相同,在培养市场上和规范市场上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替代”作用。一方面政府作为发育和调控市场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影响市场的运行和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还必须运用法规来规范政府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调控经济上以行政干预为主,更不意味着脱离和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两翼政府在制定和贯彻国民经济计划上,在领导和发展国有经济上都应当建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之上。
(三)正确对待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
在发展工业化的思路上,不能简单地把工业化理解为办工业企业,这是有偏差的。工业化是指这个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工业社会必要的基本条件,与社会化,以及为工业生产服务的这些方面都紧密联系起来,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工业化本身不等于在所有的村镇都办工业企业,而是要求所有的村镇都应在工业化生产的链条上。这点对两翼农业产业化发展非常重要,它的带动力量是巨大的。
为了更好地发展区域工业,应对以下几点给予必要的关注:(1)两翼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层次比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经济发展中,要认真对待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切忌盲目实行赶超战略;(2)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力戒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3)努力建设特色产业集群。要根据区域要素禀赋结构,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把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点和着力点。
(四)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及其健康发展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有效途径。必须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科学借助外力。要拓宽招商渠道,选调精兵强将充实招商队伍,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全面开展上门招商、中介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网络招商,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要突出招商重点。克服看近不看远的浮躁心理,克服求量不求效的贪多心理。进一步完善招商机制,强化招商中的“选资引智”意识,建立和完善园区项目评估体系和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在项目准入时严格把关,在项目清退时毫不手软。要从投资、成本、产出、产权、环保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和论证,严控圈地项目和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项目进入园区。
二是必须重视培育支柱。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办成有地方特色,能发挥“带动、示范、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不仅要引进某个企业,还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企业的原料生产厂家、下游产品生产厂家等相关企业一起引进。重点引进对区域工业具有积极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着眼于发展成长性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引进税源型、环保型、低能耗型项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重点引进农业产业工业化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