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内涵与特征探析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网络化的需要,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更新方法、增加新阵地、提高其实效性的需要。因此,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特征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他强调:“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随后国家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出了六点具体的意见,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网络化的需要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信息网络―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跨人了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已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社会文化概念,信息网络也不仅是一种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结合而成的技术集合,更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具有结构功能的实体―网络社会。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一切现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也迅速地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制度方式、行为方式。网络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获取物质财富的工具或手段,同时被融人了更多的情感、兴趣、动机和需求内涵,网络社会越来越赋予人性化社会的特征,已成为大学生学习成才过程中获取信息、沟通交往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首先,网络社会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延伸。网络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创造网络的同时,也将各种思想价值观念带进网络中。因而,网络社会具有社会性、政治性和阶级性;不仅具有有序性,同时也具有无序性,甚至充满各种思想矛盾斗争,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也传播着种种政治信息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
网络社会是人主宰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的操作都需要人来把关,正是因为人的主宰和操纵,网络才得以获得模拟现实社会的能力,成为网络社会。“网络受众”不仅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和控制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倒手者和“把关人”,他们既决定了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及性质。因此,网络受众的思想素质与其技术素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网络受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网络社会既具有个性,又具有社会性。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又不是孤立的。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个性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以共同语为基础,社会“全球化”,谋求合作,追求和谐,相互影响日益深人。网络社会中个性与社会性的实现以及这种两极性关系的协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
网络社会不仅充满了人性,同时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在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人的隐私、尊严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先,个体性的发展导致孤独感、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人的自由让人无拘无束甚至无法无天;保护隐私给人安全感也使人缺少自律和监督及陷人危险境地。网络社会中高科技的发展对人性的影响巫需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关注和研究。
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社会。现代科技用精密的电子元件和严密的电脑程序构建了网络社会强大的“经济基础”,但网络社会的“上层建筑”却不是科技手段能够建造的,网络社会从一开始就具有“上层建筑”先天不足的缺憾。网络开发者构建了现代网络社会,但至今网络立法仍严重滞后,并且国家的网络法规也很难制约偌大无比且具隐蔽性的网络社会,因而,要较好地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秩序的稳定性,最好办法是净化人们的灵魂,这项塑造心灵的工作理所当然应由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
网络社会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今天的世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两者之间的斗争仍然相当尖锐复杂。这种社会历史现实不可能因高科技的发展而被超越,政治国家和各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观也不可能被超越,它必将真实地反映到网络社会中来。因而,网络社会虽然是“无界”的,但它与现实社会一样,仍存在着阶级矛盾、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冲突,只是斗争的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不仅需要在网络上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次,网络社会现存的诸多现实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网络的魅力和破坏力均根源于人,正是人将社会既成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带进网络,带给“计算机”,从而造成诸多的网络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
文化霸权主义。由于世界依然还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文化渗透和侵略在网上是主要的武器。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打破了过去的自然屏障,使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态意横行。加上由于西方某些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相对普及,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因而滋生了网络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先进技术在网络上强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试图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影响下形成与其一致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从而建设和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受众的影响不容忽视。
黄色信息的污染。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色情信息在西方有些国家视为合法,网络的国际化使这些黄色信息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对我国青少年网络受众危害极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网络道德问题。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网络受众可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_卜自由操作,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出现如电脑黑客、信息垄断、恶意攻击等严重的网络道德行为问题。此外,网络社会还存在更为严重的网上战争和网络犯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总之,网络社会是一个神奇的“虚拟”社会,也是一个问题多多的真实社会。网络社会的诸种特征和问题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介入。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更新方法、增加新阵地、提高其实效性的需要
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和更新方法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手段上主要通过人际面对面的手段来实现传授相关知识,往往信息量少,而且信息也是不够及时,甚至过时,同时这种教育手段往往缺乏平等沟通和交流,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而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性,可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同时网络可以实现信息接受者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创造真实的受教育环境,让人逼真地接近实物,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新阵地的需要。网络广泛普及运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向网络社会延伸,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需要。随着青年对网络普及运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占领这一新型阵地,就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信息和传输是单一渠道,影响时效性。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集成了各门学科、各种媒体和知识,有利于网络受众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时双向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交互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