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思路(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结合广东省南海市教育局编写的教材《信息技术》,探讨了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阐明了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信息技术教材的必要性,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内容选取,教材的结构体系与风格,以及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中小学 教材
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学会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发布与应用是新世纪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也有过多年的尝试,现在教育部已将它列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划。
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石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与各地的经济状况、教学环境关系甚大,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本文结合南海市教育局编写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就有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教材
199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专家起草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原则等;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进一步指明了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以上 "指导意见"和文件为各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指导依据,然而这些只能是指导性文件,暂时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作统一规范和要求,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受各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各学校计算机设备配置相差甚远,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学生基础不同,各地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据199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学校平均每121人才有一部电脑,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而且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和县里的少数重点学校。第二,与中小学其它基础性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石还没有形成,还难以构架相对稳固的教学内容。第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大纲"或现有教材的很多内容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信息技术教育成一种动态发展状况。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难以形成一套能完全符合各地区教学要求的统一教材与教学大纲,只能是"一纲多本"甚至"多纲多本"的形式。目前各地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由国家和各省教育权威机构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权威性,但是由于它往往要考虑到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状况与设备配置,所以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情况,而且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有些显得比较陈旧。②社会上的一些短期培训教程。这些教材一般是为成人计算机速成班短期培训所编写的,很难适应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这些教材很多粗制滥造。③各地或学校自编的讲议。这些自编讲议虽然比较适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但是较难保证其质量,而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控制和规范,不利于该学科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般来说,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衡,计算机设备配置、师资、学生基础比较统一,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相对较快,那么根据这一地区自身的具体情况,编写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系统教材,先在一个地区统一教纲、统一要求、统一规范,然后逐步推广,这才是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在建设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方面,广东省南海市教育局在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作了一些的尝试。南海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各学校计算机设备配置较为完备,很多学校都建有校园网,南海市教育城域网也即将全面开通,目前南海市已被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为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响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信息市"的号召,南海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2000年7月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2001年我们又对教材进行了修订,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南海市的地方特色。
二、教材的编写原则
本套教材的编写以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作为指导依据。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与应用能力;以"模块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以便于今后的扩充与教学的方便;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从完成各种任务入手来展开教学。另外,教材的编写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虑。
1.教师的教。要方便教师的教学,尽可能按照教师的讲课思路去组织内容。
2.学生的学。教材的体系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做到图文并茂,以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要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方便学生自学。
3.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知识性与科学性。教材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4.注重溶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知识容量越来越大,市场瞬息万变,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材中尽量多宣传现代高新技术,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与规律,注重宣传以人为本的科学创新思想。
6.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它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可行性。
1.基础性。被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稳定性。被选取的内容尽量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而不至于很快就被淘汰。
3.实用性。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至用。当然也要注意宣传民族软件。
4.可行性。教学内容既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又要考虑到本地区的教学情况与设备配置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上是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