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关于教师研修应成就教师的生命价值(一)

关于教师研修应成就教师的生命价值(一)

详细内容

当前教学中存在着把质量窄化为分数的价值趋向,而教学管理中也普遍存在着单纯以通过考核目标为唯一目的,忽视激发教师内在需要,导致教师主动性严重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忽视人的发展,尤其会忽视教师的发展和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得当前教师研修工作陷入到形式主义的误区。纠正这样的不良现象,需要我们在观念和行动上的转型。
  
  一、观念的转型:树立成就教师的生命的价值观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就是帮助他,成全他的生命价值。”教学管理者应当树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引领教师从被动地接受质量监控走向教师的质量自觉,以体现出管理的生命价值,让教师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学管理需要从成就人的生命出发,由管人转型为育人,并以此为基点构建我们的管理制度,求得“在这样的转型时期,为学校确立基于变革的新的管理秩序,让各种制度、各种力量在新的秩序中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进而发生变革者期望实现的学校转型”。
  转型,需要我们跳出分数的误区。“没有分数绝对不行,但只有分数也绝对不行。”这是李百艳副校长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们需要分数,但绝不能把分数作为考核和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把质量窄化为分数,否则,就会损失教育的完整性,就会使管理者和教师同时沦为分数的奴隶。除了分数,至少我们还需要人的发展。
  以课堂教学为例。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当前流行的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活跃、热闹。而事实上,这样的课往往只有生动而缺乏深度,没有把活动过程变成真正的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因此,判断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必须立足于成就人的生命成长,必须看教师和学生发展了没有。那种只顾气氛活跃的课其实是教师在“秀”自己。课堂教学必须从热闹的表象回归到成就人的生命的本质上。
  转型,还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当家”式管理。传统管理方式是造成教师缺乏主动性的重要原因。“在推进学校转型变革的启动阶段,首要的、总体性的策略是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因此,要突出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向教研组(研修组)、备课组等团队赋权,增强教师团队的专业主动性,开展各种有效研修形式,以确保师培工作的校本化,使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成就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研修,突出成就教师生命的内涵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根本。毫无疑问,教师的发展需要研修。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研修?什么样的研修才能成就教师生命的内涵?
  
  (一)研修的目的、意义
  研修的目的在于“修”,在于提高教师的修养,是为了真正的“教”而立足于真正的“研”,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我们首先应当思考:我们能给“他”什么?什么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简单地说,就是既要成事,又要成人。人与学校要两成全、两成就,要让教师不断体验到生命的使命、价值与盼望。研修是一种文化,对教师面言,滋养着教师,丰富着教师的人生经历;对学生而言,教师为学生展现出了研究者的榜样;对社会而言,是学习型社会存在的希望。研修的目的不仅在于出新成果。更在于造就新人。
  
  (二)怎样开展研修
  要向先进的理论靠拢,用理论来指导行为,用行为诠释和发展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
  1 树立生命自觉的意识
  有人把当今时代比喻成“角斗士时代”,这形象地说明了当今时代竞争与挑战的日益激烈。古往今来,优秀的人都是自主自觉地寻找工作任务,以至主动寻求、创造挑战,以激发出生命的能量,而不只是迎接挑战。有人做过一个测试:在一个地方放上金钱、西服、蒲公英的种子,让人来选择其中的~种,结果有80%以上的人选择的是金钱,10%的人选择了西服,只有不到1%的人选择了蒲公英的种子。过了若干年。当年那些选择金钱的人依然贫困(想不劳而获),选择西服的人大多成了白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蒲公英种子的人成了大富翁(敢于挑战)。这说明作为社会的人。教师也要从质量监控中自觉地跳出来,从质量监控走向质量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