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高校“两课”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与角色定位(一)
详细内容
作者:马凤娟 张秀春 张秀荷
高校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要增强“两课”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主体性,明确“两课”教师在主体性发挥中的角色定位。
一、“两课”教师主体性的表现
“两课”教育与其他专业课教育不同,“两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任,其特殊作用是任何其他专业课教师替代不了的,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在以下几方面要着重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
1.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政治理论教师精心的组织和系统的传授,学生才能完整掌握和正确认识,否则,仅靠学生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发挥“两课”教师的主体性,使“两课”教师成为“两课”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以此引导学生向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2.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的重大变化,大学校园出现了各种各样思想观念的交锋,西方一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在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的取舍上极易困惑和迷茫甚至出现道德沦丧。“两课”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教官,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程序的设计、教育方法的更新等方面理应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
3.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新课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前途和未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两课”教师责任重大,应该自觉担当学生的心理医生、心理卫生保健指导者的角色,在“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在这方面,“两课”教师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两课”教师理应首当其冲,站在素质教育的前沿,在发挥自己主体性过程中,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者。
二、“两课”教师在主体性发挥中的角色定位
要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主体性,就必须明确“两课”教师在主体性发挥中的角色定位。
1、角色追求的目标:期望角色。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期望角色也称理想角色,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两课”教师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取决于两种期望。一是自我期望,即对自己行为及其发展的期望;二是社会期望,是社会上他人对“两课”教师角色行为的看法、评价和期望。两种期望应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实中,“两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不仅要有适度的自我角色期望,还要能够不断地认同与内化社会期望,这样才会尽快地把社会期望转化为自我期望,不断根据教育需要做好教师角色换位,避免角色混淆和角色冲突,从而减少主体性发挥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