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辩证关系及战略选择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不仅具有差异性,更主要的是二者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性。深入分析二者之间辩证关系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扬长避短,有效地在动态中发挥其比较优势。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辩证关系;战略选择
Abstract:Being two different face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ate starting are not only differentitated,but also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transformed between them.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an help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select their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ir dynamic advantages effectively.
Key words:late-starting advantage;late-starting disadvantage;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trategic choice
长期以来“后发优势”一直都是理论界十分热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是倍受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后发优势”理论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得以验证,而且也被一些学者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国内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具有响应力的实际成效。相对而言“后发劣势”的研究却略显薄弱,而对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研究就更是少之甚少。其实,“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概念来自于国际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发展中和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同一发展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一、关于“后发优势”理论
对“后发优势”的研究最早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此后,国际学术界便从资源禀赋理论、区域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美国的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的理论。列维认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其“后发优势”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第二, 后发国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第三, 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第四, 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第五,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而格申克龙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后发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成果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第二,后发国家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均有落后的意识,从而为国家发起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
西方学者提出“后发优势”理论之后,国内学者也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用强制方式打破传统社会自身无力克服的封闭性与停滞性,传播现代化因素,促使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启动。二是可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避免走弯路,采取赶超战略实现跳跃式的前进,快速的进入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三是借用先进国的新技术与资本及各种有利条件,提高国际竞争力;四是后发国家联合对付先进国的损人利己政策,以求得深入的发展;林毅夫教授认为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三方面。因此,“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落后国家和地区具备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第二,落后国家和地区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把发达国家的一些产业直接引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落后国家和地区可以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
归纳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结合个人分析,笔者认为“后发优势”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资源优势(其中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由于发展中和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晚,自然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和廉价。第二,产业替代优势。首先,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夕阳产业在落后国家和地区却是朝阳产业,又由于该产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周期中已得到其应得的收益,所以经常会以低于原始开发成本很多的价格转让给落后国家和地区;其次,即使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新兴产业也可能由于后续进入者过多,竞争环境恶劣,而造成向发展中及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节约发展中及落后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使其快速处于较高起点,形成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差距的收敛效应。第三,技术引进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较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先进技术是其实现技术快速升级的重要途径。这一途径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和经费,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差距的收敛。第四,借鉴选择优势。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先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进程,后者可以借鉴前者的经验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优化战略选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关于“后发劣势”理论
相比而言人们对“后发劣势”的研究却略显单薄。“后发劣势”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来的,杨小楷教授也进一步提醒人们警惕未来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其英文为 “Curse To The Late er”,就是“对后来者的诅咒”。他的意思就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其中“诅咒”是指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可能导致长期发展失败。
在分析“后发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后发劣势”也同时存在。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发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劣势就在于其后发性。因为,无论怎样去探讨“后发优势”,其前提都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第二,技术模仿过程中容易产生技术依赖。首先,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引进技术的成本总是低于自主研发的成本,并且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时间,这种情况下大大地削弱了研发的积极性,并形成“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不良循环,而且还有可能由此形成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经济安全隐患。另外,如果发达国家的某种技术已具有市场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模仿就会陷入一种技术模仿的渠道性依赖之中,很难另辟溪径打开新的研发渠道(就像大多数电脑主板厂商都要以适用INTEL处理器为标准一样)。第三,如果技术模仿和产业替代与本国或本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性较大,则会造成调整禀赋结构的成本远高于技术模仿和产业替代的成本,甚至是高于自主研发和自主产业升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从而陷入后发陷阱。第四,后发国家和地区模仿先进的技术容易,但模仿先进的制度比较难。因为技术的进步不论对任何人和群体的利益都只能产生正面影响,不会产生负面效应,但制度变革就会侵犯一些人和群体的既得利益。而只有技术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变革则会给长期发展埋下诸多隐患,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失败。在这方面不仅沃森和杨小楷持有此观点,其实早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就已蕴涵了这种思想。马克思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始终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马克思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中主要是技术和工具的革新),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改革。否则,就会造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导致生产力发展受阻。第五,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绝对优势而设置的诸多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