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研究(一)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者:石玉岚 , 张夏华 , 吴广通

【摘要】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将346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116例)、依那普利组(115例)和贝多普利组(115例),平均用药时间4周。观察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卡托普利组发生不良反应达23.2%、依那普利达15.6%、贝多普利达16.5%,多发生在服药1~4周内,女性多于男性,夜间重于白天,减量或对症处理,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结论 口服ACEI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若及时发现给予对症处理,多可耐受,不影响用药。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预防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因其常引起不良反应,严重地制约着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346例因服ACEI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机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346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200例、冠心病116例、糖尿病肾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4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25~150mg/d)116例:男64、女52例,平均年龄(60±13)岁;依那普利组(5~10mg/d)115例:男65、女50例,平均年龄(60±12)岁和贝多普利组(4~8mg/d)115例:男62、女53例,平均年龄(60±12)岁,平均用药时间4周。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用药后不良反应出现,停药后消失,再用药后又出现,且随再次停药而消失。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数据以(±s)表示,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316例患者中,卡托普利组(116例)发生不良反应达23.2%、依那普利组(115例)达15.6%、贝多普利组(115例)达16.5%,多发生在服药1~4周内,女性多于男性,减量或对症处理,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但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口服ACEI的不良反应〔n(略)〕

  3 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3.1 咳嗽

  为ACEI不良反应之首,可高达15%~35%,本文以卡托普利发病率高,可达13.8%,其次为贝多普利(13.1%)及依那普利(12.2%),多呈持续性干咳,伴咽喉部发痒,以夜间为主,其机理目前尚不太清楚,可能与ACEI类药物刺激咽喉部及气管,引起该部位缓激肽、P物质和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咳嗽不严重者可继续服用,必要时可给予色甘酸钠吸入,有条件者可改服不使缓激肽增多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或缬沙坦〔1〕。

  3.2 低血压

  本文发生率为2%,与文献报道一致〔2〕,常发生在用药的最初24小时,多见于压力感受器减退的老年患者、合用利尿剂或有低钠血症以及具有内源性高肾素活性的患者,可产生首剂低血压,部分可产生直立性低血压,与初始剂量有关,即剂量越大咳嗽发生率就越高,故应从小剂量开始、尽量避免与利尿剂合用,多可预防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心律失常

  较少见,本观察组其发病率约为2%,可见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及房室传导阻滞多见〔3〕,且多发生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其机理可能与ACEI类药物降低血压,促使冠状动脉供血进一步减少,进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律失常,故应从小剂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