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蚕桑生产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一)
详细内容
摘要总结了南通市通州区蚕桑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制约因素,以期为通州区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桑生产;发展现状;制约因素;江苏南通;通州区
南通市通州区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临黄海,南依长江,经济较为发达,2008年率先在江苏江北建成小康社会,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速建设苏中率先崛起的宽裕小康城市、江海联运的现代开放城市、长三角北翼的宜居创业城市、上海都市圈的新兴工业城市。蚕桑生产是通州区的传统骨干副业项目,曾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现在又受人力、技术、气候等因素制约,其蚕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发展现状
1994年通州区桑园面积达到3 000 hm2,年产茧超过3 000 t,为历史最高值。1995年秋茧丝价格暴跌,蚕农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全区出现了第1次大面积毁桑现象,到1996年底毁桑1 000 hm2,后桑园面积逐年下降,1999年仅剩1 000 hm2,年产茧1 100 t。2001年起,全区开展专业村建设,原区丝绸集团公司也对蚕桑生产发展给予经费方面的扶持奖励。2003年底,全区桑园面积恢复到1 500 hm2,主要集中在西亭镇西禅寺村、十总镇于家坝村,骑岸镇渡海亭村、戏台墩村,石港镇江海村、四港村、许港村,刘桥镇十五里庙村、苏池村,新坝乡牡丹村等10个专业村,年产茧增加到1 556 t。2008年全区出现大面积空气污染造成的春蚕不结茧事故,秋茧价格又大幅度下跌,蚕农生产积极性遭受持续打击,除骑岸镇渡海亭村桑园面积保持基本稳定外,各地桑园面积再次锐减,全区年底只保留400 hm2桑园,2009年全区蚕茧产量减少至535 t。2009年秋季茧丝行情开始大涨,2010年春茧价格创历史新高,达36元/kg,也未能调动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秋蚕订种继续减少,蚕桑生产萎缩态势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蚕桑生产有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地处太湖流域的苏州、无锡、常州曾是江苏省蚕茧主产区,现在已很少有人栽桑养蚕。通州蚕茧的主产镇也先从南部通海各镇,北移到通中通吕运河一带的兴仁、余西和通东沿海的三余各镇,再北移到通北的十总、石港、刘桥各镇,目前的主产镇也是通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几个镇。
2制约因素
2.1劳动力因素
一是蚕农年老体衰,养蚕量将逐年减少[1]。目前从事栽桑养蚕的劳动力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只因为是农民而没有退休。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体力逐渐下降,维持现有生产规模都已力不从心,就是不挖桑,养蚕数量逐渐减少也是大势所趋。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后继无人。通州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建筑业比较发达,农民普遍就近务工、经商或随建筑施工队伍奔赴全国建造高楼大厦,50岁以下的农民没有人愿意栽桑养蚕。三是技术人员逐渐减少。1995年以来,全区没有新进蚕桑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纪大的自然退休、少部分专业人员改行转业,区蚕桑站专业技术人员由最多时的9人,减少到现在的4人,镇蚕桑技术员由最多时的32人,减少到现在的5人,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