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害,我们如何履责
详细内容
无疑,雪灾是今年初最牵挂人心的公共事件。肆虐的暴雪压塌了民房,封冻了路面,切断了交通,阻断了水电,使数百万归心似箭的游子滞留于异乡。
冻雪虽然冷酷,灾害虽然无情,但社会在抗击雪灾冻灾中表现出那种守望相助和众志成城的凝聚力,让人感到非常温暖:领导人赶往灾区与民众共渡难关,地方领导邀请外来工留在本地过年,媒体联合倡议“如果您在滞留旅客附近,请给他们提供帮助”,公众自发上街扫雪破冰,饭店主动为滞留的学生免费提供午餐。
面对天灾,我们看到了政府的执政为民,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非政府机构在这场救灾行动中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企业在此次抗灾中表现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责任感和令人感动的职业品质,让公众对他们多了一份了解:比如由于雪灾使湖南地方电力系统接连发生故障,导致京广铁路南段供电中断时,广州铁路集团紧急向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求援,电气化局集团立即成立抗冰救灾抢险突击队,参与京广铁路郴州段太平里至坪石分界口的电力抢修。许多职工夜以继日抢修故障,卧冰踏雪敲去电线上厚厚的覆冰,保障电网畅通;而位于湖北宜昌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宜万铁路指挥部把解决职工(农民工)困难作为第一需要,组建流动车队,每天往返于管区内各个工点,为留守人员送去生活必需品,另外他们还积极主动与地方联系,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抗灾活动,还为受灾农户送去粮油、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企业在这种灾害中应该有这样的担当。一方面,保障公众的生活不受各种灾难的影响,维护市场的平稳和社会的安定,这本身就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许公众在平日里很难体验到我们一些企业如何关系“国计民生”,可在此次雪灾冰灾中,一切都有了切身的体验。
2006年3月,国家电网发布了中国首份央企社会责任报告。然而,据报道,那份报告却在美国《财富》杂志“2006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以0分的成绩排位倒数第一。这不能不让中国的央企备受刺激。虽然早在1908年,美国钢铁的总裁泊金斯就说过:“企业越大,就应该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但纵观全球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真正启动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
在灾难面前,担起社会责任,这是一次企业树立形象和改善公众关系的机会。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一些企业忠实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分忧,如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各捐款1000万元援助南方灾区。同时,保监会正式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级响应程序。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要求简化理赔程序,“只要与灾害有直接关系并在合理范围内,能赔就赔,不能就条款论条款,更不能惜赔。”树立起保险业“雪中送炭”而不是“趁雪打劫”的形象,这既是“人道”,也是“商道”。这种带有浓厚人情味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人们间接认识到了保险的温情与其重要性,这无疑将吸引更多的人在灾后投保,姑且把这看作是对企业爱心的回报吧。
显而易见,五十年一遇的冰冻雪灾所对应的只是一种非常态的生活,人们终究是在常态下生活。但是,恰恰是这非常态的雪灾,在关键时刻考验了我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在今天的社会,我们习惯推卸责任,推给国家,结果使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超出了预防基本风险的范畴,整个系统越来越复杂,既要满足未来需要,又要涵盖社会的一切风险。这导致靠福利国家建立起来的风险防范措施变得不堪重负。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责任感和人类自身责任感的维系!
温情总是发自内心的,关怀总是洒在最需要的人群身上。那样的温情与关怀,才能够真正体现人类的良知与人道!也许今后我们还会遇见一些类似的突发性事件,希望我们时刻准备着,面对灾难,我们不应该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