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主义与现代性(一)
详细内容
一
野蛮主义不是前现代的遗迹和“黑暗时代”的残余,而是现代性的内在品质,体现了现代性的
阴暗面。现代性不仅预示了形形色色宏伟的解放景观,不仅带有不断自我纠正和扩张的伟大许诺,
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毁灭的可能性:暴力、侵略、战争和种族灭绝.尽管种族灭绝和战争的野蛮主义
至少潜在地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中,但是,它在现代性中却呈现出一些独特的──也许是最可怕的
──发展态势。纳粹大屠杀恰恰发生在现代性的中心,成为现代性的负面毁灭潜能的极端表现和象
征,显明了潜藏于现代性核心的野蛮主义.
二
野蛮主义的根基在于人性的某些基本特征,在于人类社会和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建构。尤其重
要的是,社会秩序的建构包含着对社会秩序的内在的矛盾态度,这种矛盾态度成为野蛮主义赖以产
生的温?。追根溯源,对社会秩序的矛盾态度又产生于人类特有的相对开放的生物学活动,产生于
对这种开放性的──无论多么模糊的──意识,产生于与此密切相关的死亡意识(体现于修建坟墓
和纪念碑等独特的人类活动中)。这种意识导致了生存上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不同集体的制度疆界、不同的意义系统被建立起来,其焦点就是要克服生存焦虑.这些努力又
与权力的施行紧密结合起来,产生了社会秩序的合法化问题,并且使这个问题成为生存焦虑的核心
要素。
疆界的建构既包含着积极的可能性,又包含着破坏的可能性。其建设性方面在于,疆界的建构
产生了信任关系,舍此不足以确保持续不断的人类互动,也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其破坏潜能则
在于,疆界的建构涉及到权力的施行与合法化,因而就让人感到社会秩序的专断和脆弱,对社会秩
序产生一种强烈的矛盾情结.这种矛盾情结造成了暴力和侵略倾向,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他人的排斥,
把他人当作矛盾情结的焦点或目标:他人不仅是陌生的,而且是邪恶的。
三
社会秩序的建构、集体认同和意义系统及其疆界的建构必然包含着积极的和破坏的潜能。这两
种潜能在一切人类社会中发展起来,尽管所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
同样,积极倾向和毁灭倾向也在近代社会发展起来,它们与下述情况密切关联:在近代社会,
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及其在时间之流的地位的观念发生了独特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现代性
文化方案中。现代性方案,亦即最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导致了关于人的主观能动
性、自主性及其在时间之流中的地位的观念的独特变化,加剧了社会秩序建构的积极潜能和破坏潜
能之间的紧张冲突,突出了人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的挑战,以及对这种自主性和自我调节的意识.
韦伯(MaxWeber)对这一文化方案的核心要义作了最精当的表述。弗边(JamesD.Faubian)
曾经阐述了韦伯的现代性概念。按照他的看法,“韦伯从他所说的‘伦理公设’的解构中发现了现
代性的存在阈限,这个伦理公设就是,‘世界是由神意注定的,因而就是一个有意义的、伦理取向
的宇宙。’”“韦伯所断言的是(不管怎样,我们至少可以从他的断言中推导出如下论点),现代
性的阈限在于:宇宙为神意注定的公设逐渐失效了;只有当已经设定的宇宙的正当性不再被视为理
所当然、不再无可非议时,才会有现代性,才会有这种或那种现代性。反对现代性的人拒绝这种非
议,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对这个宇宙的正当性深信不疑。”“我们可以从中推导出两个命题.第
一个命题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性,不管它们还包含其他什么内容,都是对同一个生存问题的回应。
第二个命题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性,不管它们还包含其他什么内容,都恰恰是一些对该问题无所触
动的回应。通过这种回应而系统表述的有关生活与实践的观点既没有超出这个问题,也没有否认这
个问题,甚至服从这个问题.”
所有这些回应都对问题无所触动。正是由于这个事实,通过现代性方案发展起来的反省意识超
越了成形于轴心文明时代的那种反省意识.通过现代性方案发展起来的反省意识,不仅把焦点落在
对某一社会或文明的超越理想和基本本体论概念作出不同的解释的可能性上,而且还对这种理想和
与之相联系的制度模型的给定性提出质疑。它产生了这样一种意识:这些理想和模型具有多元性,
这些理想和概念的确有可能遭到辩驳.
与这种意识密切关联,人的自主性相应地受到了强调,这构成了这一方案的深层核心。这是他
的或她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人们从传统政治和文化权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不断扩展个人
的和制度的自由与活动领域,不断扩展人的活动、创造性和自主性。相应地,这个方案十分强调社
会成员的自主参与,要求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建构;它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机会自主
地进入这些秩序及其中心场域。这个方案还涉及到一种关于未来的观念:那些能够通过自主的人的
主观能动性或历史的前进而实现的可能性被开辟出来。
这些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促使人们相信,通过人的有意识活动积极形塑社会是完全可能的。
在这个方案内部发展出两种相互补充、但又潜在地相互矛盾的倾向,旨在寻求建构社会的最佳途径。
第一个倾向是,首先在历次大革命中、以后又以镜像的方式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成形的现代性方案也
许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出这样一种信念:弥和超越秩序与现世秩序的裂隙、通过人的有意识行
动在现世秩序和社会生活中实现某些乌托邦和末世论理想,是完全可能的。第二个倾向是,人们日
益认识到个体和群体的多元目标、多元利益的正当性,认识到对共同利益的多元解释。
四
现代性方案的基本特征是,开放的未来与人的自主性结合了起来,与此同时,人们相信,通过
人的有意识活动积极形塑社会是完全可能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现代政治秩序以及集体认同和疆界
的前提。现代性政治方案的核心是,政治秩序的传统合法化已经崩溃;与此相应,建构政治秩序的
各种可能性被开辟出来,在如何建构政治秩序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冲突的可能性。它把反叛的倾向、
思想上的反律法主义与建立中心、设立制度的强烈倾向结合起来,引起了社会运动、抗议运动。这
些运动成为政治过程的一个持久组成要素。中心被赋予了超凡魅力,与此同时,各种抗议主题和象
征又被吸纳进中心。抗议主题或象征成为现代超越理想的组成部分,成为这些中心的前提的正当要
素。平等和自由、正义和自主性、一体性和认同作为抗议主题,构成了以人的解放为宗旨的现代性
方案的核心。这些主题被中心所吸纳,从而预示了一种根本性转变:各宗教教派的乌托邦理想变成
了政治和文化方案的核心要素。
同样,人们不断从反思的层面上对近代集体疆界的建构、对集体认同的建构提出质疑。集体认
同和疆界不是给定的,也并非由某一超越理想和权威、或永久性习俗所预先决定。它们不仅构成了
反思意识的焦点,而且构成了冲突和斗争的焦点,经常由于与各种民族运动或民族主义运动的关联
而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冲突和争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而展开:第一,在集体认同的基本
要素(包括市民要素、原生和普遍主义要素、超越的“神圣要素”)中,哪一个更为重要?应该采
取什么方式将其制度化?第二,日益按领土来确定的政治疆界与文化集体疆界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互
关联的?第三,这些集体的领土的和特殊主义的要素与更为广泛的普遍主义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
所有这些争论都围绕现代性文化和政治方案的内在矛盾而展开.从现代性的破坏潜能的发展来
看,从意识形态和制度两个层面来看,最严重的紧张冲突在于,一方面存在着绝对化、总体化的思
想和实践,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多元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人们一方面接受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合理
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总体化的方式把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和合理性合并起来,表现出一种将其绝对
化的强烈倾向。
从现代性方案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来看,把不同的合理性合并起来的倾向最主要地体现在启蒙
主义理性至上的原则.这一原则把价值理性(Wertrationalit?t)或实质理性统摄于以技术统治
为特征的工具理性(Zweckrationalit?t)之下,或者把它统摄于一种总体化的道德乌托邦理想
之下。在现代政治话语和实践中,这些紧张冲突主要围绕以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一方面是多元
化的个体和集体利益的正当性,以及对共同利益和社会秩序的不同解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是与多
元性相对立的全控意识形态的正当性。
通过现代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强调集体优先的原则.集体被看成是独立
的本体论实体,其根基是一些原生的和精神性的特征,尤其是民族集体精神。另外一种极权主义意
识形态是雅各宾主义意识形态,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末世论思想。这种意识形态强调政
治优先的原则,相信能够通过政治重建和改造社会。
在集体认同的建构过程中,这些紧张冲突主要表现在一系列的矛盾中。一方面,集体认同的原
生的和/或雅各宾式的普遍主义要素被绝对化了;另一方面,这种建构又采取了一种公开的、多元
化的程序。一方面,社会和文化空间出现了一种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多元空间又被建构起来,
为异质的认同提供了可能性。
无论这些集体主义和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有何差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怀疑公开
的政治程序和制度,尤其是代议制和公开讨论的制度。其次,它们都表现出一种专制独裁的倾向,
排斥他人,并且竭力把被排斥者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