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一)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潜在危机(一)

详细内容

一、导言  
1.1  这里所说的中近期,指的是未来十年。作为自然时间标志转换的“世纪之交”,就将发生在未来这十年当中。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我们同时也面临着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从长时段说,在整个二十世纪,经历了上半个世纪的动荡和革命,下半个世纪的探索、迷途和改革,非常规化的时代即将结束,而进入一个常规化的时代;而就眼下而言,改革中屡次被推迟的那些最棘手的问题,则必须在这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被面对,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社会与政治制度安排需要在这个时段开始建设。可以说,未来的十年,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所要经历的历史长河中非常关键的一段。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基本走向,甚至于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在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短暂的历史时刻中的思考、选择和作为。本报告所面对的就是在世纪之交即今后约十年时间内中国社会将会面对的一些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以及这个走向对中国社会生活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1.2  理性使人类产生预测的偏好,但预测的结果往往成为人类理性的玩笑。 1997 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关于中国未来的争论 ---- 为什么权威评论家们对中国去向的预测总是那么糟糕?》。事实上,在最近一些年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多关于中国问题的预测,其中有些是乐观主义的,有些则是悲观主义的。但这些研究和预测报告发表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的运行轨迹证明,现实往往与预测大相径庭。而且一般的情况是,这些预测越是具体,其与现实结果的距离也就越远。究其原因,除了预测本身的困难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预测者往往对在过去近 20 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生活运行机制所发生的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变化缺乏敏感,反而往往是在缺少这种敏感的情况下对社会趋势进行直线的推断。
因而,本报告的侧重点并不是对未来十年中国社会发展或社会结构演变做出具体的预测。本研究的目的是力图通过对近 20 年来中国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的生长和演变、在此背景下社会生活机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影响社会走势的变量的分析,描述出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一些基本趋向,以及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中国社会在中近期可能会面对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分析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概念框架,从而为今后更为具体的研究和预测奠定一个基础。
1.3  这样的分析思路表明作者的一个基本假设: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力量,是影响社会走势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这种社会力量的构成看作是社会结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经常被滥用的概念。在本报告中,我们所赋予这个概念的是一个特定的内含,即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目前的中国社会是处在一个怎样的历史阶段和基本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这样的一个基本背景之下,中国各种社会力量的组合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哪些力量在崛起,哪些力量在衰落,这些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一些什么样的社会力量在影响或左右着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势,这些力量自身的变化及其结盟和冲突的可能性如何;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生活的运行机制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具有什么样的趋势,特别是影响这些趋势的变数有哪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何在结构、制度和组织的层面实现中国社会的历史性重建。在这些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力量的重新组合,以及一个社会是用什么样的制度构架来组织社会生活。 
1.4  在这里首先应当交待一下本文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我们认为,国家、民间精英、民众是社会结构中的三个基本的结构因子。由这三个结构因子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互动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架之一。这里所说的国家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特指国家机构。在传统的国家理论中,人们更加强调的是国家的“代表性”,即将国家看作是某些利益集团或其联盟的代表。因此,国家的决策,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表达。但近些年来一些重要的研究表明,国家是具有明显自主性的实体,是有着独立目标和利益的社会行动者。民间精英则是指身在民间 ( 或者说是处于国家机构之外 ) ,在公共领域中起到领导、整合、组织、管理、协调、仲裁等社会作用的力量。民众则是构成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这是一支以潜在方式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力量。本报告对于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分析,将主要以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