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摘要:审计假设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审计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审计假设解释了审计存在的理由,指出了审计活动的可行性,对审计责任的界定、内部控制测试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还提出了职业道德问题。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活动影响
0引言
很多的理论研究体系都是由假设支撑的,相对论如此,会计如此,审计也如此。审计假设奠定了审计理论的学科地位,为审计理论的研究推理提供了依据。它从实践中来,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概括,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限制于审计目标,但同时又是制定审计概念、审计规范的依据,对一定时期的审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审计假设体系的构成内容在理论界存在分歧,但基本内容相同,现通过一种观点的分析谈谈审计假设对审计实践的影响,以求见一斑而窥全豹。
1合理怀疑的假设
该假设是指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不能完全信任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其载体。该假设成为审计活动存在的必要条件,也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历史阶段。
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使被审计人有可能利用占有信息的优势,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于职业谨慎,不可能完全信任被审计人提供的信息;但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可以减少和防止虚假的信息,因此又不能完全否认被审计人提供的信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要时刻保持一种理性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方向和工作思路,有助于发现问题及控制缺陷的所在,有助于客观评价被审计人的经营情况及经济责任状况。从过去到现在,审计职能随着审计实践的开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当初的查错防弊转为防风险服务内部管理,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没有离开合理怀疑假设这个前提。合理怀疑假设不仅说明了审计的必要性,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开展鉴证活动时要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2可验证的假设
该假设认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进行验证,并提出审计结论。该假设为审计活动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也为确认审计责任提供了标准。
由于被审计人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经济责任的实际履行情况,可以通过收集、鉴定、综合审计证据确认,可以通过对照审计标准,提出审计结论,通过审计这种方式,监督、评价和确认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这个假设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被审计单位要能够履行经济责任,会计资料等载体应是健全的,审计人员要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获得审计证据、表达审计意见。在最初的审计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当审计人员对期末余额进行审计时,就需要假定期初余额是真实的,否则就应对期初余额进行验证,而期初余额又涉及前期的数额,这样就必须无限往前推,审计人员也就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完成审计工作,责任也永无止境。对此,莫茨和夏拉夫率先提出“审计无反证判定假设”,他们认为:除非存在明确的相反证据,在被审计单位过去认定为真实的事项,未来仍然被认为是真实的。这个假设有效地解决了时间、成本和责任问题,但也影响了审计的外部效果,受到委托人的质疑,之后许多学者对这个假设思想进行了拓展。中国的执业准则就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对以前年度数据,包括对期初余额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上期比较数据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上期比较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明显小于针对本期数据实施的审计程序的范围,通常限于评价上期比较数据是否正确列报和适当分类。”这个规定兼顾了受托人的要求,也加大了审计的责任风险。总之,可验证假设引出了审计证据、审计标准和审计结论等审计三要素,同时也提出了审计风险、合理保证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