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海两岸关系的实象(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本文之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台海“两岸关系”的本质。因为在追求“一国良制”的目标之前,必须先了解台湾与中国的真正关系。笔者从解析“中国”之内涵,继而从民族学与政治史学之观点讨论台海两岸关系,认为台湾自始并非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之“统一”,不能强人之所难,中国当局应了解台湾人民真正的心声,体谅具有汉人血缘关系的台湾人民之历史际遇,在国际上以“兄弟之邦”对等相待,并相互扶持,始能获得台湾人民的好感。如果处心积虑干涉台湾人民之民主体制与打压台湾人民追求国际生活之空间,则所得结果,将适得其反。人类应和睦相处,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类道德价值,愿两岸政治家深思之。
关键词:中国,两岸关系,祖国,主权,郑成功,东宁,一国两制,两国良制。
壹、前 言
此次“一国良制研讨会”,其全称系“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两岸体制:一国良制与多民族多轨政治研讨会”,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虽参与主办,但并非最初发起之单位。惟几位朋友,特别是中华民国科际整合研究会,希望台大也能参与,并在台大法学院国际会议厅举行。笔者参阅“实施计划书”之后,认为研讨之内涵颇有意义,而且今日台湾,已迈向民主化,各种意见都应有表达的机会,也都应该被尊重。因此,笔者乃决定“共襄盛举”。不过,在论述主题之前,有一些概念,必须厘清。那就是所谓“一国”是什么意义?“良制”── 良好的制度是没有人反对的,但是“一国”究系何所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政者当局,其心目中的“一国”,毫无疑问的是指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台湾海峡东岸的“中华民国”。认同这种观念的人,因之喜欢把“台湾海峡”也叫做“中国海峡”,这是很有意思的。而忌讳“台湾”的人,干脆直称为“海峡两岸”了,其实,这都是刻意的误导。须知“台湾”这个名字,在汉人移入前早已存在了,而“台湾海峡”则为普世皆知的国际海峡。做为学术工作者,如果对专有名词也要把它模糊化,那是不应该的,所以,如果“两岸”是指“台湾海峡两岸”的话,至少要称谓为:“台海两岸”。同理,所谓“两岸关系”,如果对一位不了解东亚问题的人,恐怕不知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之关系。他们会发生怀疑或猜迷,究竟两岸关系是指太平洋两岸关系、大西洋两岸关系或巴士海峡两岸关系?当然,在今日台湾的人民,从媒体上已熟悉“两岸关系”的指谓。从台湾媒体上,我们也常看到所谓“两岸三地”这个说词,如果把“两岸三地”当做大学联考的试题,说不定很多台湾的高中生会搞不清楚,这其实是指“中国、台湾和香港”。不过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澳门主权归还中国,澳门人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民”之后,是否应把“两岸三地”改称“两岸四地”呢?台海两岸的华人,喜欢创造新名词,除了上述耳熟能详的名词之外,尚有“委任直选”、“单一国会两院制”、“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一国两制”,及今日的研讨会主题“一国良制”。台湾人民如果是“新兴民族”,实在是很喜欢创造“新兴名词”的“新兴民族”。而何以致此?这也许和台海两岸纠葛不清的政治关系有关。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口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局的对台政策指针,他们把台湾视为另一个香港,为了“统一”台湾,以五十年内不改变台湾体制为号召,希望台湾人民与中华民国政府能够接受,达成“祖国统一”。可是,他们不了解台湾人民的心愿是什么?也不了解中华民国政府为什么迟迟不接受“政治谈判”?蒋经国晚年自己承认是“台湾人”,了解台湾人民的心声,因此提出“一国良制”,用以对抗“一国两制”的统战,拒绝自我矮化。其实,由台海两岸已故的政治领导人之说词,可以明白所谓“一国”是未来式的。“一国”既然是未来式的,那么现在的“两岸关系”之实象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贰、“一国良制”与两岸关系
所谓“一国良制”的“一国”,应该是指谓一个“中国”,而不是一个“台湾国”吧?既然,“一国”是指“一个中国”,那么在论述“两岸关系”之前,应该探讨“中国”是什么?始能洞察“两岸关系”的实象。一、中国是什么?“中国”这个名词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才有的。依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庄万寿之研究,中国是含有相对关系的复词,“中”是用来与“外”相对的。所以“中国”是指文明的“中央地区”,是民族自我中心偏见所形成的文化空间。目的是要与非文明的“外围地区”有所区别,三千年来“中国”的各种意义,都是这个概念的引申。在上古西周、东周时代,“中国”一词主要有下列三个意义:
1. 中央政权的所在地 ──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成王时(公元前十一世纪),“国”字,甲骨文、金文都作“或”,从戈从口(城垣),是用武力守卫的城邑;“中国”则是都城、京都的意思,引申为中央政权的所在地或地区。诗经民劳篇:“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其意思就是居中央,要来统治四方。
2. 黄河中下游(中原)各国 ── “周人”属华夏族,在打败东夷的“商人”之后,分封其血亲及功臣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许多诸侯国,自称为中国或诸夏。当时的中国,包括:晋、卫、齐、鲁、郑等国,自认为居于世界的中央,东南地方的吴、越、楚国等百越、蛮夷及西北地方的戎狄诸族皆不是中国。
3. 华夏族与四邻各族的对称 ── 古代典籍,如“春秋三传”、“国语”、“国策”、“史记”等每举“中国”以与四方异族对称。如所谓“夷狄”、“四夷”、“蛮夷”、“戎狄”等皆非中国。华夏族自认为中国是有文化道德的地区,而卑视夷狄外邦。秦汉以后,“中国”之意义,除部分文献保留了与夷狄相对称的种族主义优越意识之外,主要多指“中原”地区,而不是国家名称。凡是进占“中原”者,皆自称“中国”,所以“中国”实为地区名称。换言之,数千年以来,东亚大陆的黄河流域之主要政权,从夏、商、周、到明、清的帝国名称都不叫“中国”。由此可知,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一个中国”的问题。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一词,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家名称,而是一个地区与族群的泛称。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认为与“中国”划等号,因为他们统治中国地区。如果把自己统治下原非“中国”的土地与“四夷”的异族皆视为“中国”、“中国人”,是则,“中国”一词乃成为“中央”统治者不断扩张,进而收编异民族的政治图腾。 1那么,“中国”岂不变为帝国主义的代名词了?但是,在“积非成是”的结果,今日“中国”(China) 在半世纪以来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国家名称,那是指当今由中国共产党所统治的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国一样已被指谓为一个国家。是以,如果今日统治台湾的政权,也自称为“中国”的政府或主张“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的话,是不可能被世界各国所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