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比较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现代世界各国均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在我国大陆刑法上,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是一种排除犯罪性事由或者减轻刑事责任的主体性根据。在台湾刑法中,因精神病的影响而致心神丧失或精神耗弱的人,其刑事责任与正常人亦大不相同。本文以海峡两岸的刑法规定和刑法研究为依据,就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概念界定、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立法标准和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的实务判定等几个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心神丧失;精神耗弱;刑事责任能力。
精神障碍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其责任能力问题是刑法学上的一个重点问题,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是其中的难题之一,其研究尚待深入。它主要涉及到的问题有: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概念应当如何界定;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以及刑事责任能力是否受限的立法标准为何;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是否负刑事责任以及其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据为何,如何对其进行实务判定,等等。本文以海峡两岸的刑法规定和刑法研究为依据,主要就上述几个问题展开简要探讨。
一、海峡两岸关于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概念界定
何谓精神障碍?我国大陆司法精神病学界的通行观点是,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精神疾患,它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精神病,包括以下几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这些明确诊断的精神病;严重的智能欠缺,或者精神发育不全达到中度(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如白痴);精神病系统状态,其中包括癔症性精神错乱和病理性醉酒、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激情、一过性精神迷糊这四种罕见的例外状态。二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性变态等。所谓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指前者,即狭义的精神病。但因对精神疾病认识的角度不同和具体划分方法的不同,也有人认为,狭义的精神病和精神发育迟缓者又被称为精神病性精神障碍,轻性精神障碍则称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与我国大陆刑法不同,在台湾刑法中,精神病性犯罪人往往被称为心神丧失人或精神耗弱人(仅指由来于精神疾病者),它大致相当于大陆刑法上的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二者称谓的不同,反映了我国大陆刑法和台湾刑法学习路径的区别。我国大陆刑法架构及用语是学习前苏联刑法的产物,而台湾刑法则留有仿照日本刑法的痕迹。
对现行刑法所规定的精神病的范围的认识,司法精神病学界在经过长期讨论后,现在已经统一了认识,即“对刑法中精神病词义应作为精神疾病来理解”。但对此刑法学界尚有争议,可以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两种不同的看法。狭义说认为,精神病人仅指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广义说认为,精神病人乃是泛指,它也包括上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有学者认为,基于我国现行刑法已对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和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均作了明确规定,对精神障碍含义的理解会统一到广义说上来。在本文中,由于我们只限于对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问题的探讨,所以采其狭义说。
二、海峡两岸关于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的立法:标准的双重性与单一性。
现代世界各国均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作此规定,是因为人们基于自身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有所不同。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在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人们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即指行为人具备或者丧失了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历史上,各国刑法所规定的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标准或者所用的立法方式,却不尽一致,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生物学标准、心理学标准和折衷(混合)标准。现代各国刑法普遍采用折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