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有其独特的诱因、发生机制、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教育者弓l导好“逆反心理”向着良性一端发展是增强教育实效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逆反心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所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认清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改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这种“症结”状态,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逆反心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逆反心理,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对概念本身的界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前提。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negativism,《英汉辞海》解释为:“l、否定的态度,怀疑主义,一种心理状态,特点为对几乎一切别人肯定的事物照例持否定、怀疑的态度;习惯性的怀疑主义。2、违拗病、抗拒性,一种拒绝做所要求的事,按所要求的反面去做,或任意做某件与所要求的事不同的倾向”。1lJ此处的界定把逆反心理既归结为心理状态,又归结为行为。国内多数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如有学者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批判而表现出来的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的对抗行为。还有的学者则把逆反心理看作一种特殊的固有反对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思想等社会现实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以上种种界定,均有其合理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阐述了逆反心理的某些特征,但又失之偏颇。“逆反心理作为一种态度反应,有特定的形成机制和心理构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首先是教育内容(外部信息)在特定的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理解相关的信息,并将所接受到的信息及其所带来的观点和态度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观点)相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新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分析比较之后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制或抗拒,长此以往,进而产生逆反心理”。l2就心理构成而言,逆反心理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心理范畴,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即现实乍活中理通情不通的现象。所以说,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对逆反对象的认知上,尤其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只有逆反的行为倾向堆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倾向才会转化成逆反行为。也就是说,逆反心理仅限于心理状态,并不是既包括心理又包括行为的现象,尽管包含了一定的行为倾向,但并不是包含着行为本身。此外,逆反心理并非只指固有的态度对抗,也指突发性非常规的态度对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及教育情境等因素产生的与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种反应态度。它具有如下特征:
1、反向性:逆反心理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逆反对于逆反的人物、事件、宣传的内容等逆反对象来说,心理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态度是对立的,具有明显的反向性。
2、二重性:逆反心理的_二重性是逆反卡体的态度呈现出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主动逆反,另一种是被动逆反。前者指逆反心理主体做出与情境、内容的刺激相反的倾向,后者是逆反主体对外界的信息不作任何反应,保持沉默。逆反心理的二重性,也指其结果既带来消极的一面,不利于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开展:又可带来积极的一面,有利于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合理设置教育情境,以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3、盲目性:所谓盲目性,是指逆反主体在外界刺激一出现,还未仔细考虑,就做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心理活动。这种盲目性往往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与价值而一概反对。在逆反心理达到一定程度后,盲目性和缺乏理智控制表现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一听(见)就烦”就是盲目性的反映。
4、突出自我性:逆反其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t5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指个体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剥夺时而自发地激发出来的一种抗拒心理,一般情况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少年,突出自我性更为明显。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
按照态度理论的观点,逆反心理可能是由教育者信度引起的信度逆反,也可能是由于教育内容、方法引起的“禁果逆反”和教育情境引起的情境逆反。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的成因主要有:
1、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反弹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是我们党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一大法宝。然而,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淡漠,许多人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党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左”的工作形式有关。
中国人民曾有过用政治冲击经济,用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手的荒唐岁月。在极“左”路线盛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达到顶峰,盲目趋势渐渐凸显,思想的统一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但同时也留下了隐患。尽管通过拔乱反正,新思想代替旧思想,但极“左”教育形式在人们心目中常与极“左”路线联系在一起,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当代青少年,虽没有经历十年动乱岁月,但却受到这种心理定势的严重影响,另外,现实生活当中“批斗式”、“训斥式”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从而使其增强厌烦情绪乃至否定的砝码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这种多元化的格局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所需求的主流意识的一元化与非主流意识的多元化相混杂,社会评价标准进一步丰富,不再把政治作为唯一的标准,社会价值取向的一元化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矛盾。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相斗争,此起彼伏,造成了人们心理的不稳定,不平衡。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日趋增强,为了表现自我,一反传统束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滋生,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反映到现实社会之中,有些地方和部门,党风不正,政风不洁,民风不纯等丑恶现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得到遏止,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失去信任而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其身不工L,言行不~的现象,致使人们顿生厌恶之感,非但不愿接受其内容,而且会使人们将注意力指向教育者自身的不良行为,以示心中的不满,以泄腹中之怒,从而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形成习惯性的信度逆反。
3、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地位是比较特殊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出现“异时性”,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所谓“边缘人”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生理发展成熟与社会地位延迟稳定的“异时性”,造成了青少年复杂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成人感、自尊心愈来愈强烈,渴望被社会承认,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自尊心受挫的情况卜,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出人意料,反抗或我行我素倾向急剧增加。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入,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拒绝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形成习惯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过程各要素存在着矛盾,认知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不平衡,充满好奇心,这是青少年心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讲一面理,或没有说明理由或说明理由不充分的禁止性说教,导致“禁果分外甜”效应,这是形成逆反心理又一重要原因。
4、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囚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整个社会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闷走向生动活泼,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时期。时代的急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落后于社会发展,具有“滞后性”,总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方式方法都没有改变陈旧的体系,还是传统模式。尽管有关部门曾做出了创新和努力,例如近期教育部要求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但落实到基层,这种“口号式鼓动”教育收效甚微。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滞后性”是逆反心理产生的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