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分析与对策(一)
详细内容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
1.厌学心理。一个班级由于学生较多,学生的知识、能力层次也必然多,而教师要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得生动形象的确很难。这样一来,对同样的授课内容,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不认真听讲。
2.傲慢心理。同样,教学的内容对于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很容易,那么他们在听课时会由于觉得太容易而产生暂时性的骄傲,常打断教师的话,一副傲慢的神态。有的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但他的注意力会发生转移。
3.害臊心理。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话。上课时却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怕讲错话丢面子,怕答错问题被教师批评。一旦被教师抽问,则红着脸,面容紧张,心中想好的话或答案经常被忘却。
4.情绪心理。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无意中的疏忽或失误而造成的学生暂时性的情绪上的对抗。孩子的心是敏感的,有时候教师无意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使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从而影响他们听课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形成的原因
1.教师的因素。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占据着课堂教学,每节课的教学方式都是同一模式;机械讲授,没有新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冲动。久而久之,心理疲劳,产生抵触情绪,没有兴趣,也懒得发言。
2.学生的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处理问题不计后果。学习动机模糊,大部分学生往往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对读书目的性的认识相当模糊。此外,由于家庭环境、遗传等原因,造成一些学生性格孤僻、默沉寡言,在听课中往往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课堂答问,甚至还会采取躲避行为。
3.家庭因素。一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学生对于较高目标难于一时达到而导致厌学;二是家长不管不问,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孩子认为学好学坏无所谓;三是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不良表现采取粗暴的方式,如呵斥甚至打骂的态度和做法,导致学生不学好;四是经常吵嘴的家庭环境,父母因为家庭琐事争吵,导致孩子无心学习。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干预对策
虽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经常存在,但只要教师能及时发现,采取正确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就能很快让学生的心理恢复常态,继续进行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