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亚壮泰族群发展演化的传播系统理论观照(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文章从传播系统理论角度,运用关系传播理论和网络趋同理论来分析和阐释中国一东南亚壮泰族群的发展嬗变过程,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壮泰族群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的启示。
关键词 壮泰族群;系统理论;关系传播理论;网络趋同理论;演化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出现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传播系统理论是传播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以传播系统理论来审视中国一东南亚壮泰族群的发展演化过程,对促进壮泰族群的文化交流和世界民族的融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播系统若干理论问题
(一)系统理论的起源
对系统的研究是自古就有的,如中国古代的“阴”、“阳”、“气”、“理”等。然而现代系统理论思想的最初形成却从19世纪黑格尔的辩证矛盾论开始溯源。黑格尔辩证矛盾论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为对立面的矛盾所控制。马克思和达尔文都是黑格尔辩证矛盾论的忠实拥护者,只不过马克思用辩证矛盾论来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而达尔文则把它放在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当中。不管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还是研究物种进化,系统理论在马克思和达尔文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20世纪初,奥地利生物学家贝特朗菲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1932年,贝特朗菲进一步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思想。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一般系统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丰富了系统要素、关系、过程等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维纳和香农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控制论和信息论。控制论、信息论被认为是一般系统理论的相关领域,它们是一个过程的几个方面,因此学界也有把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统一为广义系统论。广义系统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生物、社会、行为现象等许多方面,它为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提供了思维的新方法,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系统论。
(二)系统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系统”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系统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研究,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它由元素、关系、属性、环境构成,表明了元素与元素、元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论强调的是系统的整体性、层级性、动态性和整体性,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层级构成,研究系统、元素、环境的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以优化系统的观点来解决问题。控制论是对系统中的调节和控制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反馈机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信息理论则研究系统中的传播现象和过程,重点研究信号的测定和传送。
传播是一个有相互关联的变量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因此系统理论对传播学具有重要影响,它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在传播学的许多方面都能看到系统理论的影响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系传播理论和网络趋同理论。关系传播理论的核心是假设人际传播的功能为建立、维持和改变关系,而关系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反过来影响人际传播的性质。关系传播理论对关系、决策、网络及媒体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传播在关系产生、发展及衰落过程中的作用,开创并发展了人际关系中的传播研究,奠定了关系研究的主要形式和方向,并在几种关系类型的传播研究,如友谊中的传播、矛盾冲突中的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其次,对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网络趋同理论也得益于系统论的指导,网络趋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群体信息的交换和发展以及群体差异、变迁的传播学成因。这些理论对于分析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传播学的视角。
二、传播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一东南亚壮泰族群发展演化
从传播系统理论的角度来阐释族群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可以通过对族群发展变化与内外传播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为族群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平台。
(一)中国-东南亚壮泰族群的由来
19世纪中叶,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学者开始对东南亚的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惊奇地发现,我国的布依语、壮族侬语、黎语,泰国的泰语,越南的黑泰语、白泰语、土语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壮侗语族的语言。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民族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研究发现,生活在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和黎族,生活在越南的岱族、侬族、泰族、热依族、沥族、布依族和佬族,生活在老挝的老龙族和泰族,生活在泰国的泰族,生活在缅甸的掸族以及生活在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共计近1亿人口,他们不仅在语言上同属一个语系。在服饰、饮食习惯、住宅建筑、宗教信仰、民间文化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或近似之处。对于这些共同或近似点的形成,民族研究者认为是因缘于他们的祖先都曾经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因此把这些民族称之为壮泰族群。范宏贵先生在《同根生的民族》一书中对分布在6个国家的壮泰族群20个民族开展了多学科、全方位的交叉考证,证明壮泰族群都是古百越瓯骆人的后裔,是从一条根发展、分化出来的,并对壮泰各民族是怎样从瓯骆越人这条共同的“根”上经过长途大迁徙而演变成今天6个国家中的20个民族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阐释,基本弄清楚壮泰族群诸民族的来龙去脉。
按照范宏贵先生的解释,在春秋时代以前,即距今2700年前,壮泰族群的祖先共同生活在岭南与岭北一带;春秋到汉代以后,即距今2700~2100年前,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以后,傣族的祖先才从岭南和岭北向南迁移,从而掀开壮泰族群迁移分化的大幕。《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一书认为,到唐代以前,壮泰先民较大规模的迁徙已经基本完成。
(二)中国-东南亚壮泰族群发展嬗变的关系传播理论探讨
壮泰族群的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大规模的迁徙,也有分散的迁徙,迁徙的原因、时间、路线都不相同。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未迁移分化前壮泰族群先民瓯骆越人的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其中分布着部落、村族、家庭、个人等各种中小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人们需要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增进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维护整个族群社会的稳定和协调。这样,传播和交流信息就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当时,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是瓯骆越人交流和传播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按照关系传播理论的观点,我们先来分析瓯骆越人个体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关系的形成首先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它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受到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制约。瓯骆越人居住的岭南地区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为求得生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获取食物,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共同抵御恶兽与自然灾害,这样就组成了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的人们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个体之间需要树立和培养非常紧密、融洽的关系,才能保证整体的战斗力。从当时传递信息和交往的条件来看,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方式之一。第一,当时落后的文化和传播技术的匮乏,使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具有易操作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达到一种直接真实和即时反馈的传播效果;第二,人际传播不仅能及时传递各种生产信息,而且这种凭借各种感官通过言语传递实体信息和由交往双方的表情、动作及辅助语言等非语言符号传递隐性信息的传播方式符合瓯骆越人的情感特点和心理需要,通过这种多感官、全方位的人际交流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责任,增进双方的情感,也体现了瓯骆越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生活理念和道德标准;第三,在当时,人际传播是建构双向互动和睦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族群情感的主要途径,它使整个瓯骆越群落更具紧密性,能促进整个瓯骆越群落传播大系统的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