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一)
详细内容
一、述而不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中国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80年代中期,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日益繁荣,中国电视新闻界开始涉足这一崭新的领域。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中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大规模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出现应该从1993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改版算起。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对深度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很快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欢迎,其收视率长期稳定在30%。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队伍不断壮大,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它定位于“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每期片长45分钟,是迄今为止中央电视台播的片长最长、最有深度的新闻栏目。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把这些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因此,它提倡“多报道,少评论”。如对1996年6月26日至7月7日的《焦点访谈》作的统计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纪录事件和人物的11条,占总数的78.6%;从访谈形式上看,“访”多于“谈”的10条,占总数的71.4%,由此可见,《焦点访谈》“以叙代议”。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重报道轻言论”的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从电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评论的排斥是由纪实热曝光热的误导造成的。热衷于纪实热和曝光热的电视编导或认为电视应该忠实生活的原型(以前《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栏目为代表);或认为电视还原生活是不够的,应该达到干预生活的目的(以《焦点访谈》为代表)。这两种看法都认为主题先行似的电视形态不可取,认为电视不能成为附属于思想的画面工具。有些编导甚至把电视评论与主题先行划上等号。主题先行是事先有一个结论,然后再到生活中找事实注脚(先有思想,后有事实),而电视评论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先有事实,后有思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电视形态。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这也是当代受众的客观需要。
二、报道与评论相结合――当代受众的客观需要
在1999年北京地区电视观众收视情况和收视意愿的抽样调查中,显示观众期待度很高的节目类型首先是时事新闻类和热点话题访谈类节目,其次才是影视剧和现场直播。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重大的时事新闻,热点话题,是当前受众之于电视传播的“重中之重”。这两类节目也正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头戏”。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方面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同时培育、锻炼了受众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的独立评判意识、主观选择意识、不满足感和参与感都日渐增强。表现为受众在接受信息阅读新闻是,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知道新闻事件本身,还有着对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探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事件的背景情况如何?其中蕴含了什么意义?对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会波及到什么程度?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能满足受众的“知晓权”,在社会变动加剧、社会转型期的现阶段,还能有效地平衡受众心理,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受众的新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为以下三点:
1)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因此,受众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调动主观的能动性保证事实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对客观发生的事件有主观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2)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工作。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的增长,信息量的日益扩大,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对信息的吸收已经从渴求转向疲惫。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芜杂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后,再传授给他们。所谓媒介的梳理与整合,是指对无效信息的排除,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归纳、提炼,并包含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向受众提供更简便的选择,从而提高受众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信息转换的效益。
3)受众希望在了解新闻事实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电视传播中已能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但是同时,他们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因为他们对分析和见解已有不同的承受能力,他们不再认为媒介的意见是必然听从的“真理”,而是将它作为一种事件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认识了解了客观事件,又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自己作出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由信息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和研究信息,进而要求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与对事件的评价和见解并行,当代受众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提出了近一步的要求:即在保证报道事实尽可能客观公正同时,将主观见解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在报道中,为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使受众在事实和见解的同步接收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提高信息的价值,同时获得一种交流和愉悦。简而言之,就是报道要与评论相结合。
那种强调客观报道事实,避免记者主观意见介入的观点已不和时宜;那种标榜客观、公正、而将事实与意见严格区分,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的做法也已不符合当代受众变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将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一种趋势: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相互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