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独特新闻需要哪些能力(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独特新闻
媒体的扩容、信息的高度透明,尤其是消息来源的趋窄(如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等),使得新闻同题现象已无可回避而且不可避免。也正因为此,独特新闻显得愈加可贵。
其实,新闻同题并不意味新闻必然同质,新闻完全可以做到同题不同质。新闻源可能一样,但新闻的广度、深度和角度绝对与人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特新闻。
如何才能做到独特,根据新闻实际运作,,我以为主要取决媒体的四个能力:发现能力,追问能力,编辑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
一、能否通过发现找到独特
新闻发现力体现在见别人之未见和不能见。
新闻是变动中的事实。发生(起点)、变动(推进)、结束(告一段落),在这三个过程中都存在发现的问题。
独家新闻要求的是在新闻事实或事件起始阶段就能够发现,即当一个事实或事件刚发生,别人还未发现,你就见人之未见,这样的报道当然是独家的。有人将此称之为“起点消息源 ”发现,也有人称之为新闻的“第一落点”。
如果说“见别人之未见”,有某种机会主义成份的话,那么,“见别人之未能见”,就完全是记者和媒体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体现了。即当一个新闻事件或事实已被媒体广泛传播开来后,你能够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发现。
现在全国各省会城市都有五六家报纸,常常会出现大家都在传播同一事件或事实的现象。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做出独特的新闻来。因为任何新闻事实和事件都有其显性的一面和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一面,大家一般都能够发现,是浅度发现,隐性的一面却不是所有的媒体都能发现的,它是一种深度发现。新闻能否做到独特,往往就在于对隐性一面的发现和开掘,是深度发现,是见别人之不能见。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举一个大家都知晓的例子。同样是大兴安岭火灾。中国青年报报道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看到了“水火英雄”和场景,而且从这场大火中看到了官僚主义。与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比,中国青年报当时报道大兴安岭火灾的时效是不占先机的,但他们密切关注中央电视台关于这场火灾的用语由“火灾”到“大火灾”再到“特大火灾”的变化,从中发现了深层的东西,分别以"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三篇新闻大特写,从火灾与社会、火与人、火与自然三个方面,揭示了此次火灾最本质的信息--那就是官僚主义。
这是“见别人之不能见”的典范报道。
二、能否通过追问挖出独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就是追问的艺术。做新闻报道,首先在于媒体和记者追问能力的高低,而做独特报道,更是要问别人之未问,问别人未敢问。前者涉及媒体采访个性,后者涉及媒体采访勇气。
有独特的、个性的追问,才会有独家或独特的新闻报道。媒体和记者必须拥有自己的观察、思考路径,并通过此路径一路追问,寻找事实的真相和答案。 很多的媒体在同一新闻事件面前,做出来的大多是同题同质的新闻报道,就是因为大多数媒体没有做到“问别人之未问”。
北京青年报关于“滴水茶事件”的报道与其他的媒体显然不一样,关键在于他们问别人之未问。去年五六月间,在一次书市上,几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到北京摆摊卖茶挣学费,北京市民纷纷解囊,在各家媒体都从爱心的角度对此事进行连续追踪报道时,北青报记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些小学生怎么来这里的?他们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来筹集学费的?他们又是怎么会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个书市,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民众?是谁告诉他们这个信息的?他们这样做的背后会不会是有人操纵?如果有,操纵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正是由于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这些隐性的事实提出了自己的追问, 他们的报道最终成为独家的报道。
我们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形,采访见义勇为的英雄,张口就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当时怕不怕”之类的问题;采访获奖人物,开口就问“你现在的心情怎样、你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等等,这都是没有个性的提问,可能已经是别人问了数十遍的问题。如此追问,怎能写出独特报道?
问别人之未问,反映了媒体的质疑精神,问别人之不敢问或不能问,却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很多独特或独家的新闻就是来自记者的勇气。尤其是当下媒体难免权钱势力夹击的情况下,如果还想保持一点“独特”个性的话,可能最需要的是“敢于追问”的勇气。
2005年7月底开始,合肥市委市政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拆违。对于这一全省及至全国媒体关注的新闻事件,省城各家媒体都浮在表面上进行报道,大多是按照相关部门的调子或通稿开展报道,诸如大拆违的意义、目的或进展情况、正反典型等等。但是,埋藏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对“大拆违”的疑问、想法和希望,却没有一家媒体有勇气去直面和关注。在此情况下,新安晚报从百性中收集了许多民间声音,其中不乏敏感话题,就此独家专访了时任合肥市拆违领导小组组长、合肥市市委副书记黄同文,直面和正视“拆违之痛”,问别人之不敢问,发表了《十问大拆违》一文,在所有的大拆违报道中独树一帜,让社会大众眼睛一亮。
独特报道需要媒体和记者在任何权威面前敢于提问的平等姿态和独立人格精神,而不是迎合权贵、媚俗趋利、随波逐流、逢场作戏、任人摆布的提问。
三、能否通过整合彰显独特
独特新闻并不完全是一线记者发现和挖掘的事情,编辑在独特新闻方面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么说,在当下信息高度透明时代,记者抓不到独家新闻,不完全是媒体无能的表现,但如果编辑不能通过自己对信息资讯的编辑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独特报道,那就完全是媒体的能力问题了。
新闻编辑和整合重要性缘于两方面:一是信息高度透明和发布多渠道时代,独家新闻已几乎少之又少。如果媒体钻进这个牛角尖,就会发现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二是现在的信息已经泛滥过剩,甚至出现信息污染,纷纷扰扰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望而生畏。读者如何才能避免雷同信息,并防止重复接受,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媒体。
因此,现在媒体真正重要的任务不再是拥有和传播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深度加工。一个追求独特的媒体,其重要或主要的精力再也不能一味地指望记者寻找独家或独特题材上了,而应着力通过编辑部的策划,从有用和有价值的共享资源中,寻找独家视角,并以独特的表达,发布独特的新闻,显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风格、不同品质。
喻国明先生有过这样的表述:所谓强势媒体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已经不再是看谁拥有更多更勤奋的编辑记者,而是看谁对于资讯的分析整合能力高低。①我同意这样的观点。这看上去是对传统媒体记者职业的一种颠覆,但它指出了信息高度发达时期传媒面对的新的课题。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在同题新闻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传媒的独特性已很大程度上维系于编辑和整合的能力和技巧上,那就真的可能在新闻雷同中不能自拔,以至消亡。